免費
雖然人工智能已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對于人工智能產品的設計開發,設計師們更多的還在一步步的摸索和嘗試。
微軟中國資深設計師張舒先生,就一直與Studio 8團隊一起致力于人工智能產品的思考與探索。
僅僅是微軟小冰的體驗設計,他們就經過了上百次的總結、歸納與迭代,才最終建立了一套小冰產品的用戶體驗設計流程,和人性化體驗的設計原則。
人工智能產品的設計有什么難點、痛點,如何建立更人性化的體驗,如何高效的進行設計優化與迭代?IXDC采訪了張舒先生,請他來一一為大家進行解答,分享他對于人工智能體驗設計的一些看法。
Q1 人工智能產品的人性化體驗,設計的原則和方法是什么?
A:說到人工智能、AI和情感化,我們之前在做小冰和很多其他產品的時候,其實就在想,我們應該如何把AI技術應用到產品中,并且能夠提供給用戶一個情感化的體驗,這里有幾大原則:
首先,是塑造外在的形象。當AI產品具備一個外在形象的時候,實際上更容易建立一定的情感。除了形象之外,可能還需要具備一些其他的屬性,比如性別、年齡、職業等,一定程度上都能幫助用戶去了解這個 AI產品的特性。
如果這個產品里面已經有一個AI的形象,可能還會涉及到一些肢體語言,可以幫助用戶去了解到,這樣的肢體語言也許是一個什么樣性格的AI,那樣的肢體語言也許是另外一個性格的AI。
然后,是涉及交互的一些東西。就是在AI產品中,加入模仿現實可能出現的交互方式和流程,這樣能有助于用戶更好的去了解、熟悉這個AI產品,更好的與AI進行交流和互動。
當用戶發現這些交互流程,其實是日常生活中已經遇到過的,他就可以直接借鑒這些經驗,用到跟AI產品的交流中,隨著用戶跟AI的互動越來越密切,AI也會越來越了解用戶。
最后,是樹立AI的價值觀。這是我們在做探索中發現的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當AI產品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其實就會把整個體驗帶到一個全新的領域。
人是很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的,很容易被周圍的人或事影響情緒和想法。當我們去樹立一個積極的、正確的AI價值觀,實際上我們希望可以去影響到用戶,讓他們也處于愉悅、開心、積極的狀態。
Q2 在智能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您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A:我之前做微軟小冰做了差不多有三年的時間,如果說遇到的設計挑戰,真的是深有體會。其中最大的挑戰應該就是,很多產品都是非常探索性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借鑒。
對我們來說真的是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只能去摸索、去實驗,通過快速的建立原型,然后去收集用戶的反饋,包括用戶數據和用戶的interview,然后得出一個結論,再快速的去進行迭代。
其實,用戶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不論是采訪得出的結果,還是用戶的數據信息,基于這些我們才能快速的更新,雖然不是每個更新都能保留,但對于最后產品成型都帶來了很多的幫助。
Q3 您認為,人工智能的人性化服務能否替代人與人之間的服務?
A: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然后答案可能也不是非黑即白。有句話是說,當我們有一個新的技術的時候,其實這個技術并不會取代一個老師,這個技術會取代的是不學習新技術的老師。
舉個例子,ATM也就是自動存取款機剛剛發明的時候,很多人就在議論,有了這個機器后是不是很多銀行柜臺的操作人員就要失業了,因為ATM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柜臺人員做的很多事情。
然后這個事情確實發生了,據美國統計,從1988年到2004年,因為大量引入自動存取款機,美國很多銀行的柜臺服務人員從二十多個降到了十多個,減少了將近一半,這個數字還是比較驚人的。
但同時,比較有意思的一個事情,當每個支行人員變少的時候,實際上這些支行會有更多的經費預算,能夠去開設更多的支行,最終銀行業工作的總體人數反而還變多了。
所以,這其實就是說,當我們在引入一個新的技術、新的科技時,一方面可能會對有些職業或者對有些人的就業崗位會有影響,但它同時還會創造一些新的機會。
還有一個例子,這個會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一點。我不知道現在大家是不是還了解這個職業,我小的時候坐公交車,公交車上都會有一個或者兩個售票員,上車時你需要去買票。
現在我們有了智能的讀卡器,公交的通行卡或者地鐵通行卡,上車的時候只需要刷一下就付費了,然后電子播報提示到什么站了,你到站下車再刷一下,我們就不再需要售票員了。
但我在想,當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它又創造了另外的機會,比如說讀卡器的設計,卡是怎么使用的,為每個站臺的播報錄音等等,實際上是從另外的角度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所以當我們引入新技術時,很多人會擔心是不是會失去就業崗位,或者很多職業是不是就不需要了,一定程度上確實是的,但與此同時它會創造很多新機會,可能是我們在目前階段不一定能想到的。
所以,AI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多的還是相輔相成。
Q4 AI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設計師來說有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A:近幾年一個特別熱議的話題,就是當AI和AI加持的設計工具越來越多的引入,對于設計師來說,我們今后究竟該怎么做,會不會很多自動化的東西已經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設計師的工作?
其實在我個人的理解來看,設計師的工作可以分為很多個層面:
第一層,是最底層的、最基礎的。比如什么東西長什么樣子,什么東西放在哪,整個頁面該如何布局,可能有一個最原始的結構;
第二層,可能會涉及到信息架構。哪些信息的優先級比較高,哪些優先級相對低一些,需要突出哪些信息……這些信息是基于用戶的畫像、用戶的故事板,用戶在什么樣的場景需要消化和得到什么樣的信息;
第三層,可能還會涉及到設計原則、設計目標、設計規范,這些內容實際上也都是設計師的職責;
第四層,到了最頂層,可能說你的策略是什么。
目前來看,比較多的AI產品,實際上都還是在第一層這塊去幫助設計師去做一些工作,比如說自動化的生成海報,去進行布局,去做顏色的選擇、內容的排列等等。
我覺得這應該是一件好事,當我們可以利用AI的技術,幫助設計師很大程度上減少這種重復性的工作,實際上可以釋放出設計師很多的時間,去思考更深層次的或者說更復雜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對于設計師來說,這些AI的工具或者是AI技術越來越成熟,肯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然后還有一點,新技術落地跟設計師的關系,這讓我想到了以前的科幻電影,比如一個人跟電腦說,幫我調出什么什么資料,然后他做了做手勢,在空中點了點,都沒有點屏幕,然后所有事情都發生了。
這實際上就是在那個時期,大家對于比較自然的交互,或者比較向往的交互的一個憧憬。然后用設計,無論是原型、動畫,還是其他的什么方式,把它做成一個可視化的,無論是電影也好,模型也好,原型也好,把這個東西展示給大家,帶大家體驗。
隨著技術越來越發展,這些東西可能慢慢地就變成現實了。比如說語音助手,就已經不是一個非常新的東西,可能日常生活中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接觸到。然后像一些空中的手勢,其實都在越來越多的進入到我們的生活。
所以我覺得這個時間點,對于設計師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時間點。 AI可以幫我們去做很多要花很多時間的工作,我們就能利用這個時間,去想一些更長遠的、更Visionary的東西。
我們可以去思考未來的交互、自然的體驗到底是什么樣,我們還有時間和機會去把這些東西去可視化,把它做成原型,實際上這些對于我們設計師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時間點。
Q5 微軟中國設計團隊的工作日常是怎樣的,如何進行高效協作?
A: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微軟studio 8團隊,我們是一個擁有50多人的設計團隊,包括UI、交互、用研等職能崗位,目前團隊還在繼續擴張,歡迎大家加入。
基本的工作方式和日常的設計流程,我們首先會去了解問題、發現問題,然后去定義問題、調研市場背景、做一些視覺上和交互上的探索,最后做成原型去驗證。
協同工作時我們會取決于不同團隊的需求,然后會有不同的工作方式,我們會根據每個團隊的特性,不同項目所在的階段,去看什么樣的設計方式或者什么樣的設計流程,更適合我們當前的場景。
如何高效協作,是我一直都很感興趣也一直在研究的事情。之前我在小冰的團隊,小冰的項目非常多樣且多是探索性的,基于當時的實際情況,我們采取了敏捷開發的思路或者說思維,運用到設計團隊中。
提到敏捷開發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設計師們可能都會跟開發團隊或者產品團隊有每周的站會,去進行daily scrum,然后用sprint去計劃我們每個sprint要做哪些事情。
作為設計團隊,我們也想引入同樣的敏捷思維,因為前面也提到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項目,非常的碎片化,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運用敏捷式的開發,對于設計效率有一個改善。
實際上的做法就是整個設計團隊也會有每天的daily scrum,我們把任務分成一個個的周期,對于團隊來說,這樣可以更好的了解每個人都在做什么,哪些優先級比較高,哪些優先級可以往后排一排。
對于個人來說也是一種成長,因為個人可以很好的去評估、計劃,了解之后有哪些項目,有哪些優先級高的東西,所以不僅是對團隊,對個人實際上也是一種幫助。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畢業于昆士蘭大學,現在微軟中國負責微軟小冰等產品線的設計工作,曾獲得微軟全球Hackaton的 1st Place Winner。專注于設計原則與流程的優化,同時不斷探索促進團隊高效協作的文化與工作模式。
這里擁有全球領先的用戶體驗創新知識。全網獨家,更權威,更全面。
每一年,來自全球領先企業的專家、CEO們都給我們分享最成功的案例、方法與前瞻觀點。幫助數以萬計的從業者們解決產品、設計、運營、技術、管理等5大內容類別的困惑與瓶頸。在這里,你可以觀看500+國際體驗設計大會高清權威視頻課程。
IXDC帶你建立全球視野與能力,解決專業困惑與職場瓶頸,足不出戶汲取讓你成長的海量知識。聯系在線客服:188262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