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来人机交互的3个方向

        1 課時 時長:06:31

        分享至:
        收藏

        免費

        隨著產業與數字化技術相融合, 數字經濟帶來的柔性供應鏈,讓“消費-設計-生成”成為了一個完整的閉環,在滿足用戶體驗功能的同時,不斷根據用戶數據去改進自身產品,使其更加符合市場和用戶需求。


        人工智能作為新興的技術,正不斷推動著傳統產業的重塑,新計算平臺的規模化會促進應用生態的繁榮,如何將設計轉化為數據資源,讓人機交互不斷進化,形成新的規模化服務生態迭代?


        百度作為行業領導者之一,已經在智能音箱、機器人、虛擬人等產品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也推出了基于AI、VR等數字技術的成熟的平臺化產品。


        關于人機交互的未來,如何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如何帶來更好的產品體驗,如何推動產業變革?IXDC采訪了百度ACG AI商業化人機交互團隊負責人李士巖先生,來聽聽他們的設計經驗吧。


        【李士巖峰會演講】:人機交互如何推動AI平臺型產品變革



        Q1 您的團隊主要負責百度的哪些業務,日常怎樣展開工作?

        A:我們團隊主要是以人機交互設計與能力為基礎,來負責AI平臺型產品,尤其是軟硬一體化產品的孵化、設計以及商業化。

        我們是一個非常綜合性的團隊,團隊組成包含了研究員、設計師、算法工程師、軟件工程師、硬件工程師等角色,共同負責機器人、AI智能硬件等產品的孵化、設計與商業化。

        在整體戰略上,我們是以商業化為核心目標,以百度非常廣泛的AI技術為基礎,耦合百度生態內的其他產品,比如說智能客服、來電秘書、一些視覺及語音的產品等,組成產品矩陣來執行商業化。

        目前整個產業數字化尚在初期,尤其是在中國,整個產品的數字化進程都處于初級階段,它的成長必須依賴平臺型產品的商業化,只有商業化足夠成功才能反哺產品能力提升。

        因為只有通過商業化的成功,才能推動產品的規模化,產品的規模化才能促進生態的發展,進一步來彌補技術上的不足,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在執行過程中,我們會找到一些現在瓶頸處于人機交互階段的產品,將這個產品通過我們軟硬件的能力搭建出一個MVP最小的版本,進行相應的實驗跟驗證,然后將它推向市場,形成商業化。

        軟硬一體化的平臺型產品都是非常復雜的,在推向市場以后還需要不斷完善交互模型,將商業化所產生的收益再反哺給技術,然后來做相應的提升。



        Q2 人機交互的本質是什么,您個人覺得最具挑戰的地方是什么?

        A:人機交互的本質是用戶與智能體之間的輸入反饋循環,人機交互所追求的目標,其實是使這個過程的效率更高,過程更加愉悅。

        其實人機交互的發展是周期性的,就是大概每過10年,會有一個大的人機交互的迭代,它的挑戰性我覺得主要來自于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每次大的迭代都是以大的技術突破為基礎,就是相應的傳感器跟算法的發展,當它可以滿足我們在體驗上,通過設計的手段形成交互的方式,達到體驗閾值之后,這種新的交互模型或者新的交互平臺才具備了規模化的可能。

        第二個層面,人機交互的發展不僅是自身的技術和設計決定的,更多的是由商業化水平決定的,就是說既有技術又有經濟本質來決定的。只有當體驗達到閾值,使得該交互形態可以被大規模使用,并且產生商業價值的時候,這種交互形態才能真正的崛起。


        Q3 您認為,未來幾年人機交互會有怎樣的發展?

        A:我認為在未來的3到5年,主要會有以下三個方向的發展:

        第一個維度是主動交互。主動交互的基礎是情境感知,它讓人機交互能夠從“用戶輸入到機器輸出”,轉變為機器猜測,甚至機器主動服務的新的階段。

        目前所有的技術基礎已經相對完善,比如說對人的感知能力,通過數據可以越來越多的感知人想看什么、需要什么服務,然后通過一些新的sencer也可以對環境有感知。

        基于傳感器和數據系統越來越具備情境感知能力,我們已經具備了對主動交互進行大力發展的基礎。



        第二個維度是情感交互。在人機交互發展的這幾十年里,人與信息的交互維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情感交互并沒有得到很有利的發展。

        人是情感動物,我們有百分之四五十的信息都是通過情感來傳達的,包含情感的識別、情緒的應對和情感的表達,在人機交互發展的這段時間里,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

        但是,現在也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基礎,比如說圖像的情緒識別能力,語音的情緒識別能力。當我們具備這種技術基礎之后,人機交互就可以將之轉化為人與機器的交互方式,并且應用于平臺型產品,通過產品的規模化來形成一個更好的市場。

        第三個維度,是應用于新一代多模交互的平臺型硬件。就是基于一些新的sencer、新的感知能力的一系列平臺型硬件,尤其AR、VR等新的交互型設備。

        隨著傳感器、第一視角顯示技術、數據的傳輸能力等的長足發展,通過人機交互的轉化,可能會形成新一代的平臺型硬件。


        Q4 您覺得機器人、虛擬人等AI產品能為用戶帶來哪些更好的體驗和生活上的改變?

        A:這些產品本質上都是人機交互的平臺型產品,所以我們做這些產品的時候,始終秉持著“科學研究+藝術設計+技術突破”這樣的閉環來做。

        以機器人為例,機器人或者說服務機器人的市場滲透率依然很低,它的主要問題就是體驗沒有突破到一定的閾值。

        整個中國有幾十萬個工作崗位、幾十萬人,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斷的重復回答各種問題。這種重復性的勞動,其實服務機器人和虛擬人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一方面,我們可以釋放出更多的重復工作的時間,使他們可以去深造、去學習,或者做更有意義的一些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咨詢問題的這些用戶,獲得更好、更愉悅、更全面的體驗。



        Q5 交互模型是如何推動產品變革的?

        A:用語音來舉例,我們在語音交互上,現在有大量的標準沒有被定義。比如說,當你問智能音箱一個問題的時候,它最好以一個什么樣的速度來回答給你?

        它的語速是什么樣的,怎么說是好的、什么樣的音色是好的……在這幾年之間,這種新的交互形態也才剛剛成熟,它會有大量的標準沒有被定義。

        第一個方向,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實驗的手段,通過人因工程,將這些尚未被定義的標準定義出來,然后反饋到我們的平臺跟產品當中。

        第二個方向,我們可以發展新的交互模型維度。現在我們有了一些新的識別的能力,比如說在情緒識別的方向,在主動交互的方向。在這個維度,需要基于這些技術發展出新的交互能力,然后以這些交互能力為基礎再孵化出更多的硬件,以此來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李士巖

        李士巖

        百度

        百度智能云AI人機交互實驗室負責人

        百度數字人與機器人業務負責人,管理業務的產品研發、運營和商業化。深耕大模型和空間計算相關應用,是常年奮戰在業務一線的人工智能標桿產品領導者。曾任職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設計院架構師和人機探索實驗室負責人,北京郵電大學企業導師、中國服務設計十大青年,具有50+項專利、10+篇論文。

        這里擁有全球領先的用戶體驗創新知識。全網獨家,更權威,更全面。

        每一年,來自全球領先企業的專家、CEO們都給我們分享最成功的案例、方法與前瞻觀點。幫助數以萬計的從業者們解決產品、設計、運營、技術、管理等5大內容類別的困惑與瓶頸。在這里,你可以觀看500+國際體驗設計大會高清權威視頻課程。

        IXDC帶你建立全球視野與能力,解決專業困惑與職場瓶頸,足不出戶汲取讓你成長的海量知識。聯系在線客服:18826260168

        聯系客服

        故障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