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设计教育的设计与启示

        1 課時 時長:42:27

        分享至:
        收藏

        免費

        2016年[設計教育再設計]第五屆國際會議,以“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為主題,為國內外設計教育工作者和業界同行提供了一個報道先進教育成果、交流設計學科最新研究動態的平臺。

        在本次大會中,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的Richard Buchana教授,發表了主題為“Design & the Enlightened Purpose of Design Education”(設計教育的設計與啟示)的主題演講。他談到應該怎樣去設計設計教育,讓學生接受哪些教育、培養他們的哪些能力,讓他們成為怎樣的設計人才,對于設計教育者來說,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不斷需要接受挑戰,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和改革的,就像服務設計需要可持續性一般。


        重點獲益

        · 如何用批判的思維來理解設計情境

        · 如何完成從傳統技術到新技術的轉型

        · 到底該如何來定義現在的服務設計


        圖文實錄

        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在這里見到大家,為這五次會議做一個總結。我報告的主題是設計的教育,正好也是分論壇的主題,主要是關注中國的設計教育以及世界各地設計教育的先進經驗,彼此之間互相學習和互相加強。

        今天早上我聽了一個報告,是由王鵬院長來講的,他講到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教育事業當中。我的報告中,首先說一下自己對于學生的理解,對學生是如何判斷和評估的,對于我的學生我會關注三點:

        第一看他們自己的批判思維到底如何。他們是不是能夠把批判思維應用到所面臨的情境上,他們能否深刻理解設計的情境問題是什么,它包含的一些疑問又是什么。我關注學生在討論過程當中體現的證據和他們的作業,來判斷他們的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怎樣。

        第二個我會看創新思維和創造思維。創造思維是他們解決問題的關鍵。我想知道他們自己有沒有能夠下意識的尋找一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循規蹈矩。這種所謂的創造性是由設計學院當中的一系列標準來評估的,當然也會參考一些實踐中的標準,我們必須要了解概念是什么,原型怎么樣做,這個事實的物體是怎么做的,而且這背后的標準到底如何。

        第三點更重要,就是呈現的質量。這里我想特別強調一下,呈現并不是說這個項目結束了以后,你做的報告或者你到講臺上來給大家做這樣一個ppt。相反,我看到的所謂的呈現是這個學生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當他們作為一個人呈現在講臺上的時候他們的形象是什么,他們在陳列自己的思路、方法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是怎么控制自己的,怎么樹立自己的形象,怎樣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也能看出每個人的性格。

        這三點彼此聯系,是我們作為教師在教育過程當中想要達到的三個目標。我希望學生能夠成為杰出的批判思維者,我希望盡可能的讓他們成為實踐者,成為一個批判思維家,我希望幫助他們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到底是誰,他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是我在演講當中想要講的一個主題,關于學生的主題。

        我覺得要遵循時間性,有時候你會過分關注時間和細節,但是忘記了彼此之間的關聯,彼此之間的邏輯聯系,歷史會幫助我們找到背后的根源和原因,它講到的是連接性,講到的是關系,講到的是重要性和產生的影響。我覺得丁盛(音譯)和他的同事共同操辦這個會議,恰好體現了這一點。

        借這個機會我想給大家舉幾個例子。今天兩三位嘉賓講到旅程,這整個旅程對我來說是非常好的辯證性、互動性的方式,體現了辯證世界觀,講到旅程當中我們面臨危機,為什么是危機?因為在這個旅程當中本身是非常偉大的,把我們領向不同的地方,面對不同的面孔,迎接不同的挑戰。在這個旅程結束的時候,我們會找到洞察,我們會找到靈感,我們會找到一些所謂的回家的靈感。

        有人把它定義為英雄的回歸,我自己則有另一個獨特的視角,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關于這個會議的所得是什么、所學是什么,都會有一個清單,我自己也有,可能我列出的清單跟大家想的不一樣,我覺得我的清單大家可能有興趣聽一聽。

        我們參加了這么多會議,看到設計教育從過去轉型到現在再走向未來,這個旅程非常的清楚,我們會尊重傳統的科目、傳統的技術,我們過去所作所為是自己身份的一部分,但是世界在發生變革,如何評估學生的匯報,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必須是這個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一環。所以這樣的旅程當中,我想給大家具體細節的描述一下這幾個標準的重要性。

        在這個旅程當中有幾個關鍵的步驟:第一,對每個人來說,需要從傳統的技術、做法轉到新技術新做法,這種轉型是會議中大家關注的焦點,我們講到有新方法,新工作思路,比如使用用戶調研、問題摸底,其他的技術工具,這種轉型并不容易,無論是在中國、美國、歐洲、南美、澳大利亞,這都不容易,設計已經成為過去,我們更多的關注自己的根源,但現在我們看到設計師要關注學生,關注這個領域本身。

        第二步就是學科以及整個設計的應用,這兩點在某些情境下還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服務設計、公共設計、關懷設計、政府的運營方式,這些是新出現的課題,我們在過去的課程當中從來沒有遇到過,從來沒有體現過,只是最近我們發現有這樣的需求,發現設計其實可以成為我們呈現更多領域的可能性。我們面臨不同的問題,在健康方面,在醫保方面,在社會方面,大家可以以共生共榮的方式進行合作解決這些問題。

        會議中我們也了解了應該如何應對不同的學科和不同的知識領域,大家如果回顧一下80年代的時候,各個學科之間的交互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有些人僅僅是關注工程學,偶爾會跟醫藥有所聯系,但基本上我們跟社會科學是很少交互的,和人文學、人類學,和語義學也很難進行交融。但是現在隨著歷史的變遷,我們看到這些學科彼此之間交叉的程度更深了,也有很多學者著手這方面的研究,有些時候這些研究做起來很順利,有時候不順利,我們要聽取這些不同學科對于設計的看法以及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的新的觀點。

        第四是不同的觀點,尤其是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文化的交融。這一方面來說是很好的,對于我們外國人來說,中國的文化也在不斷的變化,我們跟中國文化的或是對抗或是交融,這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我跟中國的同事彼此之間的共同合作也給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僅是中國的文化,大家也會去了解和包容歐洲的文化或者是亞洲其他國家的文化,這就是當今環境當中共同遇到的主題,這樣的交融成為了很多人動機。

        我說這個文化其實是包含不同的科目的,我自己是一個人文學科的教授,這背后的文化的概念實際上讓我感到非常的頭痛。所謂的文化包含的外延實在太廣了,過去幾十年當中我一直試圖了解所謂文化包含什么內容,到底應該怎么分類,這樣的定義非常重要,對在座各位也很重要,不僅僅對于我作為一個教授,因為我們不能僅僅作涉及的學科中定義它,同時要看看不同的民族對文化的定義到底如何。

        有一次我看到這樣一篇文章peoples,它是加了一個復數的形式,我覺得應該是各個民族,所有的民族存在于這個世界上,這一系列的會議最好的一點就是把世界上各個不同的民族融合在了一起,這在中國也是一樣的。我認識到中國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國家,中國承認并且尊重多樣性的,我們看到在香港、深圳有不同的價值觀,上海也有不同的價值觀,河南、北京每一個在局域的范圍內價值觀是相同的,彼此之間又是互相獨立和差別的。

        會議召開在這樣的地方就很好,因為它會呈現出一種形態,一種模式。我會去尋找這樣的模式,并在這個模式之下看看它們的細節是什么,把這些細節和模式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很大的圖景,并使很多人看到這樣的大圖景。但是我覺得會議的主辦方正是通過這樣的思維已經找到了一些新的洞察,他們有很好的愿景,我們也慢慢通過參與者的身份成為了這個愿景的一部分。

        每次這樣的會議它都會找一個系列,成為一個新的旅途,比如說新的做事的方法,新的學科,新的技能,新的應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價值體系,他們彼此之間是非常連貫的但又有差異的。這就是我們講到所有的會議遵循的一種模式,內容是在變的,但是背后我列出的這些關鍵詞是不斷推動我們去做事的主旨思路。

        還有一點,我自己也會參加很多世界各地的不同的會議,我看到了這些共同點,比如我們這個會議,五屆會議彼此之間的深入程度都是在進階的,這一點是需要仔細思考的,我們作為設計師和作為教設計的人要觀察到這一點。現在的旅程面臨一個危機,包括工作方法的危機,新的技術的變革,新的不同的產品的可能性的出現,人類期望和人類需求發生的巨大變革,使過去舊的工作方法就并不一定適用了,這是一場危機。

        如果過去的這些技巧不再適用,那么哪些技巧才是適用的?我們在一些不同的改變之下,仍然是在教授這些傳統技巧的變體,比如說可視化,可視化是二十世紀初的一個核心課程,我自己看到在二十一世紀,這個主題只是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仍然是教學的中心。那我們講到對于可視化有不同的呈現方式,還有制造物,其實軟件并不僅僅是一種制造物,現在的軟件工程師并不僅僅是教軟件,更多的是教一種工藝,也就是說我們作為這樣的教育者,作為設計師,應該如何參與到這樣的工藝的傳授過程中去。

        作為一個比較年長的人,我從學生身上對于這種新方式的學習是可以獲益匪淺的,當然我自己也有一些東西可以教給我的學生,我覺得這個會議也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收獲。我認為我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新的能力,對于設計師來說,從他們身上找到了新的能力,所以我會跟大家講一講我在這些會議當中所得的一系列的知識,一系列的所得,或者是見解。可能你會同意或者是不同意,但是我相信在我們工作延續下去的過程中,應該會有所體會。我一個一個講:

        第一就是發現和創造。我們經常講到創造性是設計的關鍵、核心,其實我不是很喜歡創造這個詞,因為我不知道它具體指什么,但是我知道發明創造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說從傳統的意義上來說,發明創造的定義還是非常清楚的,有些人覺得發明創造只有天才可以完成,他們有不斷的靈感可以進行發明創造,但是另外一些人會覺得,這只是偶然性的,創造發明是偶然的。

        如果你有了很好的老師或者大師來引路,或者是參加了一些偉大的會議,那么可能這些很好的靈感就偶然可以降落在你身上。你自己可以找到這些靈感,可以進行發明創造,這也不錯,但我覺得我們可以以一種自律的形式、體系化的方式,通過問對的問題來找靈感,問問題是我們必須在學生身上培養的重要的能力。

        我自己聽過的報告,我不喜歡的一點就是有不同的分會場,分會場之間的墻太厚了,我都不能聽到底其他的人在講什么。也很少有人對演講嘉賓的報告提問,大家是不是太謙虛了?我還是想鼓勵大家去提問,多懷疑多問問題,在演講廳當中問問題,在茶歇的時候問問題,而且問問題的方式必須是系統化的,學會提問實際上就是去學會發明創造的過程。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用設計的四個進階來幫助我進行發明創造,有人可能也會使用一些其他的方法,啟發你如何進行發明創造。我不擔心所謂體系化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但是我認為任何一個偉大的設計師,都能夠在自己身上挖掘出一些深入的問題,一些偉大的設計師,我們都能夠找到他背后問出的偉大的問題到底是什么。

        有些設計師,我們想問他們的并不是一些技術方面、工程方面的問題,我們就是要看這些設計師,看他們去問怎樣的問題,比如說一個年齡比較大的設計師,他頭發都已經花白了,但是他每次問的問題絕對是切中要害的、符合當時境況的問題。因此我們作為一個教授設計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作為學習設計的學生,我希望大家開始重視問問題,我們不要懼怕問問題,要有意識的訓練自己問問題的能力。

        我的同事,Ezio、Vogel也很喜歡問問題,他們經常會問問題。喬布斯,大家都知道,我們都喜歡引用喬布斯的話,我引用一下他的話。他說,有一個事實是我們都應該考慮的,因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很多人讓我們閉上嘴,讓我們好好的養育家庭,找一個好的工作,準備好退休,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無聊的生活。

        喬布斯他說到,我們周圍的所有事物,都不是由比我們更加聰明的人創造出來的,創造出來的這些人并不比我們聰明多少,這意味著我們自己也可以去做設計、做改變,讓這個世界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球。我們不應該害怕,也不需要害怕,不要簡單的去接受給予到我們的事物,我們可以讓這些事物發生更好的變化,我們可以為這個地球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我非常喜歡喬布斯的這句話,我是在一個紀錄片上看到的。

        有了新的想法、創意和點子,由此產生了更多的想法、創意和點子,我在商學院工作的時候,我會給我們學生一些作業,那學生通常會給我一個想法,我說能不能給我十個想法呢?他就說,你什么意思?十個想法?我想要的并不是一個想法,而是十個想法。我們有很多的練習都是鼓勵學生們能夠有更多的創意和想法的。

        第二個我們希望培養學生的,就是評判藝術的能力。你有這樣的想法,和有評判的能力,這個想法是不是夠好、值不值得我們進一步花精力進行開發,你一定要有這樣的評價能力才可以,對于評價和評判其實是有原則和規則的,這里有三個原則,其中有兩個標準。

        我們目前有一個項目正在研究這兩個標準。第一個是可行性,有人說這個項目做不了、不可行,那我們說據評判知識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可行的。有一些計算機的編程人員說這個做不了,我其實清楚的知道這是可以做得了的,其實很多情況下這些程序員是可以做得出來的。

        第二是值不值得去做,是不是我們想做的事情。并不是所有可行的項目、產品和想法都是值得去做的,我們設計教育就是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才是值得做的,我們要有能力做一個評判,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到底該不該花費在某些項目上,有些項目可能看起來非常微小,只要它教授的知識是非常的特別的,而且是對整個生活有共性的話,它就是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的。

        第三個標準也是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它是不是可持續的,在社會生活和文化背景下是不是可持續的。你有一個好的想法和創意并且可以執行,這當然非常好,但是如果這個行動、這個服務、這個產品,不能以高生產力的方式可持續的進行下去的話,它就是不可持續的。

        文化方面的維度對設計的創作來講是至關重要的,作為設計師總會面臨那些說不能的人,我們總是面臨一些約束、限制和否定,但是如果我們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和能力來判斷它,那我們可以一起共同努力把這個事情做好,我認為設計有時候可以用一個實踐性的方法來做。

        我們也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維來進行設計,我們創造的東西是不是可持續的,當我們把創造出來的產品、服務交到他人的手中,它是不是可持續的在這個社會上發揮巨大的意義,這就是學生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我們需要他們具備創新性、創造性,要有開放的頭腦,要在這樣一個紛繁的環境下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且要培育他們有很好的評判能力。創造還有評價,這個理論其實兩千年之前就存在了。 我們剛才提到的這些可能是有一些我們在教育中忽視的。

        第三個就是橋梁的藝術,我們要去不斷的進行主題和聯系的探索,我們這里講的是一個跨學科跨知識領域的探索,我們要找到這之間的橋梁。我們這一系列的會議,特別是今天我們發現了體驗的這個概念,很多人都跟我講,他知道體驗是什么,他們都有他們自己對體驗的定義,但是我總是鼓勵學生們不要太把這些概念當回事。

        我鼓勵我的學生去查一下字典,比如說服務在字典里是什么意義。其實服務是一個文化的剪影,它是一個不同的思考主題的方法,另一個詞“功能”也是非常復雜的,它們都是有多元化的詮釋的。我們這系列的會議對于服務的闡述也具有它自己的特點。以前可能說,服務設計是屬于一個職業,那以前你們問到,比如說服務設計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就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服務設計,慢慢的這個服務設計本身也發生了很大的演繹和變化。

        文化中其實是富含各種不同的服務的,我現在能想到有兩個服務的定義,比如說教堂服務、宗教服務,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服務?服務設計有如此多不同的服務,那我們具體定義這種服務設計,你指的是哪一種服務?比如說一些傭人去服侍他們的主人,我非常不想用這個詞匯,可能在現在的社會中對傭人這個詞有很多不同的詞匯來解釋,他去幫助其他人,幫助他的主人,他的服務我們怎么樣定義,真正的服務應該怎么樣定義?

        我在深圳做過報告,講到服務是一份禮物,是我們給予其他人的禮物,就很好的反映了跨學科這樣一個概念。我總是鼓勵學生一定要廣泛閱讀,不要只去閱讀自己本學科的書籍,我們一定要放眼未來,我們要廣泛的進行閱讀。有個非常知名的經濟學家,還有個社會學家,他們都對合作和關系有非常廣泛的闡述和定義,我讀的這兩本書里都對這些內容有很好的闡述,我也是深受啟發,特別是從理論和哲學方面的理解,都幫助我在設計教育中有了更深的造詣。

        我們教授學生,里面包含不同的主題,我們希望學生在頭腦中做的這些練習,能夠看到中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各個不同主題之間的聯系,這是我們希望賦予學生的一種能力。以前設計有以前的模樣,現在設計有現在設計的模樣,未來也有它要走的方向,我們以前所有的技能還會存在,但是只有這技能是不夠的,因為現在面臨的社會環境更加的復雜了,所以我們需要一些額外的能力、技巧,跨專業的領域來幫助我們走過這座橋,找到我們未來設計的方向。

        還有最后一個,旅程的藝術,這里要鼓勵我們的學生參與到我們周圍的與人與環境的一些對話和交流當中去。要鼓勵學生參與進對話中去,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學生,剛開始他們就坐在那里非常安靜的聽別人講,但是經歷這些教育的過程之后,你就會開始問問題了,你開始產生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也開始加入到參與到這樣的一個對話當中去了。

        我也希望學生能夠去討論不同的價值觀,甚至是具有沖突性的價值觀和目標,我們一定要有包容性,這就是旅程的藝術,我們啟航了,最終又要回到我們的原點,最后就是我們要問問題,在這個宇宙中沒有問題是一個壞問題。我沒有不好的問題,有了問題我們才可以溝通,才可以交流,才可以對話,如果我們所存在的文化中沒有問題的話,這將是非常無聊和不能進步的文化。

        不是說中國會把世界各地的物資都吸收去,中國也不是一個自大的國家,有很多人可能覺得中國不夠強勢不夠強大,這種想法是錯的,有些人覺得中國現在太強大了開始變得自大,這也是不對的。我們所面臨的現實,正確看待這個問題的方法,要把中國的文化和世界的文化進行交流,中國已經加入到了世界文化的大潮中,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文化的一部分。我的同事有些來自于外國,我們來到這里并不是因為我們有一些特殊的知識,我們來這里就是要跟大家對話交流,我們是共同探討未來設計發展的方向,我們已經不能再錯失這樣的交談時機了。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Enlightenment,它是一種啟示一種分享,是四種能力。我們知道現在的社會有很多媒體、很多技術,社交媒體就像每個人都戴著面具一樣,我們一定要發現事實的真相,而不是隔著面具來看一個人,我們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個人?記不記得我最早講到,我們怎么樣評價一個學生,要看他有沒有批判性的思維、創造性的思維,要看他們表現自己的能力是怎么樣的。

        我們說表現、演講,并不是站在臺上放ppt做一個報告,相反,我們是希望大家看到自己的呈現方式,知道自己對世界的感知,知道自己是誰,這才是所謂的靈感和知覺,通過自律來了解自己到底是誰,找到自己在國際文化、當地文化,包括對于宇宙的宗教觀當中自己所處的位置。

        我們跟科學家講,他們會說universe,但是我們會用cosmos,因為宇宙觀是不一樣的,宇宙觀實際上是體現了一種融合,是各個事物之間的關聯,包括像想法、物質、形式、行動之間的關系,它是一個共生共榮的概念。很多人會說,宇宙觀中要真實、誠實,要接受我們自己到底是誰,這是一段非常長的旅程,而且也沒有終點。我不知道它到底有沒有終點,但是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以及自己跟身邊的這些事物的關系是什么,這是起點。

        所以這就是我從這五個系列會議當中的所得,其實每一個會議都有共同的形式和共同的模式,但是彼此之間又有特點,這樣的話幫助我們了解到了各自的特點和強化自己的能力。我其實觀察到我們的會議會帶來變革,包括對學生帶來變革,對于我們整個從業人員會帶來變革,對于我們的教育者會帶來變革。

        謝謝。


        目標聽眾

        · 設計師和設計教育者

        · 產品經理及用研人員

        · 管理者、創業者及投資者

        · 設計愛好者和學生


        關于[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

        該會議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主辦,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無錫市工業設計協會承辦。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IXDC)等13家單位協辦。共五屆。

        · 2012年:“范疇、方法、價值觀”針對設計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反思了設計學學科研究對象、實踐方法和判斷準則的定位問題;

        · 2013年:“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更多地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設計思維在包括健康、服務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等諸多新興領域的應用拓展,以及設計咨詢服務自身的轉型升級問題;

        · 2014年:“哲學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哲學方法在理解設計領域復雜現象中可以發揮的抽象和理論構建作用。

        · 2015年:“新現象基礎:體驗、策略、健康”圍繞企業用戶體驗、戰略策略、健康醫療等新興共同話題或實踐領域,用經驗分享和學術抽象兩種手段和現象學的方法,在探討設計實踐和設計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時,嘗試將現象學的方法運用到實踐升級和教育轉型當中。

        · 2016年:“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也是把會議從“設計教育”引向另一個主題的承上啟下之作。

        官網:http://rededu.jiangnan.edu.cn/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Richard Buchanan

        Richard Buchanan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

        首席教授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教授、院長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前身為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和全國最早成立設計藝術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主要發源地、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示范學院。
        經過長期實踐積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與平實求是的學風,注重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追蹤設計學科的國際前沿動態,注重跨學科的跨文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建構起“交叉、融合”為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的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多個相關設計專業領域為支撐、鮮明特色的“大設計”教學和研究格局。培養了大批優秀設計人才和技術與學術骨干,為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聯系客服

        故障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