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
2016年[設計教育再設計]第五屆國際會議,以“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為主題,為國內外設計教育工作者和業界同行提供了一個報道先進教育成果、交流設計學科最新研究動態的平臺。
在本次大會的最后,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辛向陽教授,發表了主題為“國際會議成果分享與總結”的閉幕演講。他談到了自己,如何成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的院長,在任期間作出了哪些教育改革與實踐,也談到了一個教育者應該具備哪些情操與理想,最后他分享了接下來希望探索的領略,不作為院長他還能在設計這個領域為教育事業做些什么。
圖文實錄:
作為會議的最后的部分,我們要開心點。五年的會議下來,跟設計相關的,跟設計教育相關的,該說的基本上都說過了。在這最后,不能說是正式的會議閉幕,算是感謝這五年來一直支持我們會議的所有的人。
為什么會有這個會議?2011年7月3號,陳校長、高校長和當時人事處的戴處,還有現在的張院長、校辦的郭主任正好簽約,準備加盟江南大學。我在美國開始讀書以來,和國內的很多高校有過很多接觸,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學校,從清華到復旦到同濟到廣美,還就沒有和江南大學有過任何交往。
說來也怪,設計江湖,一般說到設計江湖,首先想到的是江南大學,然后是湖南大學,但是我就不知道還有江南大學這么好的一個地方。后來,在2011年時候,他們找到我。其實從2010年開始我就接觸江南大學,當時有兩個同學考到香港理工去了,是從江南大學去的,非常不錯、非常優秀,后來開始知道有這個學校、這個名字。
在回到內地這幾年,和國內很多學校交流的過程中,也做過報告,當時很多學校的老師,包括學院的院長,他們跟我說一句話,辛老師,我非常喜歡你講的東西,也非常喜歡你在卡耐基梅隆和香港理工做過的事情,但是在中國不太好做。中國的體制和你們在境外不一樣。
其實我知道,是可以做的。我們不是設計師嗎,設計師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職業,有問題了為什么不想辦法解決?在江南大學,別人給了我很多建議,從各個不同角度。很多不同的朋友,也跟我說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話,說江大水深。我想說,說“江大水深”的人是沒有在大海里游過泳,卡耐基梅隆的水不深嗎,香港理工的水比江南大學深得多,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沒什么了不起的。
要改變江大,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再加上教育體制和國內的環境,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說我試試看。試試看,那肯定要有辦法,沒有底氣不敢趟這水。工科男出身,學過建筑,學過油畫,學過平面設計,學過交互設計,什么專業我沒有接觸過?這個東西其實也挺重要,想做點事情,這個底氣還是要有的。沒有這個,是玩不轉的。
因為既要有自己的純粹的理想,同時還要有能力在一個大的,有歷史的學校和各個老師在同一個語境下進行交流。我知道,任何一個組織的改變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當時江南大學陳校長跟我講,辛老師,我們希望您過來,辛老師您想做什么事情?我說我想做這些事情、那些事情,把國外的教育理念分享過來,在中國的語境下做個嘗試。
陳校長說您需要幾年?我說需要五年。陳校長說不行,要簽約十年。那十年就十年,我也非常清楚,我做好這件事情,五年應該夠了。如果五年還做不好,那我這個實驗是失敗的。做好這五年的事情,我非常清楚,需要我個人的努力,需要江南大學所有老師的努力,還需要在座的各位同行,國內外的所有人一起完成這件事情。
從我來之前做準備工作,到整個學院的各種不同的改變,原來本科教學的二百多門的課程大綱,都重新修訂過,增加了幾十門新課,這在很多學校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在江南大學這個地方,至少在公共場合,還沒有人跟辛老師說你王八蛋。
事情不容易做,上一門新課,要重新備課,不容易。研究生,我們十幾年,有四個研究方向,到去年我們換成六個方向,從四個改到六個不容易,做到了。教師科研團隊,原來沒有,教師的科研團隊,一是學科交叉需要的,二是我所有這個改革過程中需要通過各位老師創造各種平臺,讓老師們有新的機會在新的場合和新的語境下交流,去思考這些問題,這也是個組織文化改革非常重要的東西。
一開始,我們有個別老師的團隊是比較成熟的,但是這個團隊的構成還是以老師個人和他的博士生組成為主,交叉性不夠。現在至少有三個比較成熟的團隊,這些團隊也都能開始看到不同專業領域人在一起交流是非常關鍵,讓大家一起去思考設計學院未來的發展,一起去思考和分享學科上很多前沿的資訊,思考學科的發展問題。
從剛才說的教師的科研團隊,系部組織的變化,到本科教學大綱的全部重新修訂,到研究生研究方向的變化,一直到去年博士點拿下來,應該說這四年,從體制內的要求,和當時來設計學院各位老師、學校領導的期望,是能夠比較好的對應起來的。當時承諾的事情我們基本上都做到了。 有人說辛老師是學者型的領導,溫文爾雅,他不知道我為了博士點在會議上摔麥克風。在過去四年,在所有這些事情做的過程中有很多要改變的東西,從一個老師個人,到一個老師的團隊,到很多老師互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我們需要一個會議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讓在座的所有人一起去幫我完成這個事業。因此,非常感謝。
因為有你們的存在,我們所謂做的這個會議,用他們的話來講,這叫學科影響力,辛老師來的,學科開起來了,影響力起來了。實際上我是在利用你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也希望江南大學通過這幾年變化,能夠是一個新的學校,新的學院。從個人角度來說,我覺得這個變化還算好,這個新的學院過程,至少達到了我個人的期望值,甚至比我原來想象的要好的多得多,也比我原來答應陳校長的事情要多。
我來江大當院長的時間不長,應該說三年很短的,有的學校任期是五年,江大是三年,到江大的院長都需要在三年之內交出滿意的答卷。我已經是從第二任開始的了,但是,我覺得設計學院已經完成了文化上的變化。八卦一點,從我自己主動下來,到張院長接班,應該說這是種和諧,是制度的延續,這本身就反映了一個組織的文化變化,組織開始走向成熟。
其實第二個任期剛開始的時候,我就跟學院的老師們講,我會在什么時候退下來,當我看到學院有足夠的年輕人能夠擔起這個責任的時候,我就退下來。我第二個任期沒有結束,但是,基本上學院到了這個狀態。原來很多我想做的事情,還沒有完全做好的事情,但我已經看到現在的班子在積極的在往前推進。
今天上午黃校長講了很多話,黃校長去年作為教育部的專家組,對江南大學的本科進行評估的時候,給了江南大學很多的反饋,現在已經反映到江南大學全校的教學改革上去了,其實當中有很多是涉及學院利益的事情。
除了本科教學,對外服務上也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嘗試。我們開放創新設計研究院,有信息服務、創業創新,還有醫療與服務,作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很多老師通過對外合作,和外面的企業和外面的學校,自由組成團隊,尋找新的興趣,去培育一些新的,學科理念設計的方法,去探索新的東西。
這個探索從院內開始,盡管開放創新設計院,作為一個機構組織運行還有很多問題,學院內開始做健康醫療的問題的時候,很多老師也不是特別理解,這個事情和我們設計有什么關系?我們習慣于做傳統意義上的行業咨詢,但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江南大學的黨代會上,江南大學十三五規劃中把健康和醫療作為江南大學未來三個重點研究方向的第一個方向。也就是說,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啟動的很多事情,不會因為我辭職了院長就停止,學校的延續,我們本科教學的改革,已經開始健康領域研究,這些事情的繼續,也是我能夠非常安心下來的一個很好的前提。
當然我辭職也是有很多曲折的,去年6月初,我們請了外聘專家,通過了博士點答辯,一個禮拜以后,我就寫了一封郵件說我的歷史使命完成了。學校當然是不同意這個事情,但是經歷了半年多的博弈,最后還是同意了。
我忘了說一件事,插一句話,江南大學建筑學這個方向停止招生了,我要對所有的和這個專業相關和關心這個專業,熱愛這個專業的師生們說聲對不起。實際上在我來之前,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專門講到江南大學從六十個專業減到五十個專業,這個是因為各種原因,很多專業要砍掉。當時和辛辛那提做全方位的合作,辛辛那提有這個設計藝術,建筑與城市規劃,所以我說江南大學全面交流合作必須對等,我們必須有建筑,我們保留了。我不同意學校撤掉,這個專業還在,只是暫時停止招生。
有一天碰到一個我不認識的學生,在走廊里跟我說“辛老師你好”,我問他哪個專業的,“建筑學的”,我說不錯,你考到江南大學成績應該不錯,是工科的?他說“是的,比一本高了好幾十分,我同分數的同學去了東南大學建筑學,五年建筑學畢業可以考研究生”。而我們這里,因為是工學建筑學,他畢業之后不能馬上有考試的資格。在這個意義上,我就同意了學校這個決策,不是為了我個人,和我個人沒有半點關系,但是要有一個很好的平臺給學生,他的學習,職業道路上的成長,如果不能給他這個,那就暫時先停一停,這是一個背景。
上個月,校領導到學院來做介紹的時候,辛老師正式離職,當時像發表獲獎感言,這個感言在我的微信上有,這里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很多人關心我,辛老師外面生活了十幾年,能不能適應國內的體制,我說適應體制不是學會請客,而是學會敬畏體制,要學會遵守游戲規則。
遵守游戲規則,如果學校在這個階段,國家在這個階段,需要在這個方面讓一個學校一個學院來做貢獻的時候,請一定遵守這方面的游戲規則。當你為一個學校做貢獻,當一個學校為地方做貢獻,你才有可能獲得這個學校對你學院的支持,才可能獲得地方政府對學校的支持,我們今年的國際會議,得到了無錫市政府非常有力的支持。也就是這幾年說的,培養受人尊重的設計師,得到的回報也是多方面的。
第二個,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這和今天黃校長講的是一個意思。但是我說的沒有他那樣有非常深刻的教育理念。非常簡單的一個道理,大多數老師既是老師也為人父母,想想你的孩子,在大學受教育的時候,你希望他在什么樣的環境下接受教育,把學生當成孩子一樣去關心。
其實很多老師說,你把整創班的孩子當老鼠做實驗。沒有,我很清楚整創班的理念,也清楚這些孩子會有很好的結果。愿意升學的孩子可以找到好的學校,愿意就業的孩子可以找到社會上的平臺。整創的孩子會什么?他們會他們擅長的想做的事情,每個孩子都可以找到他特別喜歡做的事情,都能在他喜歡的領域做得非常好。從他們第一屆畢業生的去向,到企業也好,國外就學也好,非常清楚的反映了這個特點。
我從來不會把孩子當做白鼠去實驗,因為我經歷了十七年不間斷的大學以上教育,中間我也工作過很多年,有些工作是全日制的,有些工作是兼職的。我曾經在不同的學校,在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專業,我有比較豐富專業背景,同時作為一個學生,我會感同身受,我會希望有什么樣的教學環境,希望有什么樣的老師,希望我的未來會是什么樣。
第三點,把學院當家,要愛護學院,不要老盯著別人,你為學院做了什么,想想自己可以為學院做什么。有很多人不一定喜歡辛老師的做事風格,有很多人不一定喜歡辛老師所做的事情,我也一樣,我也不喜歡每一個人,但是我尊重每一個人。我盡可能為每一個老師提供我力所能及的資源分享,為他們創造平臺。
但是世界這么大,都想到處去看看,我了解的東西,盡管我念書念了十七年,那也不夠多。我希望各個老師,通過我們已經有的各種平臺和各種機會,多去抓住機會,讓自己成為一個職業上快樂的人,讓你的快樂影響到孩子們。這個事情盡管我很累,但是我說過我一直都很開心。雖然老了點,但是我心態一直是年輕的,因為我有理想,這是獲獎感言的最后一點。理想不僅僅是指引我們去做該做的事情,指引我們前進,更關鍵的是能幫助你渡過難關。
這里還有一個,原來學院的官方獲獎感言忘了說,我到江大并不想證明我能做什么,我只是分享我在外的所學所見,我在江大包括香港理工,和我在美國所學所見不一樣,只有個別課程借鑒過來。我證明什么?我證明一個院長可以做什么。我們有體制,我知道在中國這個體制下學習一個院長,需要行政平臺推動很多改革。我們國家有上千的設計專業,上千的學校,上千的院長,如果他們都思考這些東西,難道中國的教育沒有希望?
那辛老師,你辭職干什么?我也需要享受生活。前面的從過去十幾年念書回來分享,說實在話,我從小在大別山區長大,受了我爸爸媽媽老區的革命教育,總覺得要回報祖國,這個是非常清楚的,這種榮譽感和歸屬感,和對國家的使命感很強,非常清楚我的性格,我也非常頑固,很難說服我。
過去這些年是我從小在中國生長的回報的話,我現在想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教不同的課,嘗試不同的設計理念、設計方法,也努力把自己的所學分享給不同的同學,我在教學生的時候,我學到了和我給他們的東西一樣多。這些年,在努力教學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和很多在座的人一樣。
設計師這個職業,在企業里頭、在學校里頭常常有一種困惑,一個設計學科在大學里不能產生足夠多的學術論文,這個學科常常不被學校的高層重視;在企業里面,因為設計師的VP或者CEO不太多,企業設計師也有很多困惑。很多好的想法、好的概念,包括一些可以證明價值的東西不能去實現。我花了大概五六年的時間,一直在琢磨,CEO們在問哪些問題,他們在決策過程中用什么方式去尋找答案?然后我在想,他們又應該去問哪些問題?
思考了好幾年,我似乎有一點點眉目了,我知道他們應該問哪些問題,這是我下一步想做的事情。知道CEO想問什么問題,那我就有可能開發出一些和他們一起去思考,一起去嘗試解決他們的問題,這其實也是我明天開始有企業支持的“時勢趨勢論壇”的開始。
這個開始了,但是還有很多問題我沒有想清楚,但是我知道我們需要從某一個地方開始,我總隱隱約約的感覺到CEO們應該思考什么樣的問題,還要把這些問題以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框架下表達出來。如果能表達清楚,恐怕我們知道答案的路也就不太遠。說白了,最后也可以跟CEO玩一玩,多賺點錢。錢本身不是罪惡,而問題是你用錢來干什么。
還有一個事情,這個會議結束之后,我想做的事情已經在開始做了,我希望推動一個教育部和中國工程院指導的設計教育比賽,全國的比賽成百上千,還就沒有一個設計教育比賽。為什么需要比賽?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誰真的好好思考過人才培養應該怎么去做?如何去用不同的方式去做?策劃這個比賽一年多了,上午教育部的領導有過來了解這個會議的情況,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沒有到會場來。
這個比賽,第一,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要思考怎么教好一門課,設計好一個大綱,做好整體的專業或者課題組或者學科的人才培養計劃。同時還有一個非常切實的原因,很多年輕的老師都有職業發展的壓力,需要教學成果獎。我們很清楚,獎項那么好拿嗎?拿不到,拿到也是排名在五名之后。有了這么一個平臺,希望我們的老師有更多的機會去嘗試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而且獲得一個比賽的獎項。對你們評職稱也是一個幫助,這個幫助不為了你評職稱,但是我們個人對教育付出的努力,這是應該得到的回報。還是那句話,有責任感、受尊重。
最后,要感謝的人很多,這個照片上很多人都在,演講嘉賓也在,我們在座的各位也在,我們很多志愿者也在,很多組織團隊的人也在。傅老師來沒來?傅少平(音譯)老師是設計學院的辦公室主任,各位可能給他打過電話,設計學院的辦公室主任不容易,這五年以來為了會議付出無數的辛勞,跟著我一起做很多別的學院的主任不屑做的工作,希望大家感謝他。
人很多,先后順序就不要在意了。謝謝錢老師,在座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從2013年開始,12、13年我還要努力關注會議的每一個環節,14、15年我基本上不怎么管了,甩手給她,很多會議的組織工作、推動工作,都是她代替我去做,天天給我打電話,辛老師這個沒做那個沒做。過那么久會議過程才出來,因為我比較懶,太依賴錢老師的。
丁老師非常特殊的職務,辛老師做過院長,剛到國內來不容易,很多事情不知道,學校給我派個助理。學校特批我,辛老師作為唯一一個學校十八個院長,唯一有秘書的。他不只是我的秘書,學校的大秘書,他管的事情不只是我,還有會議的很多事情,很多需要支持的他都會義無反顧。也希望大家給丁老師一個感謝。
陳老師,在座的很多老師、嘉賓,尤其是國外嘉賓,非常了解她,她是設計學院國際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幫手。人才,我跟她說了好多次,我非常開心你在學院,我不做院長了,我還在做院長的時候,我沒有任何退的想法就跟她說過,你要去考博士,你對設計的理解,對組織的變化,你這些年的觀察已經超出了很多設計師對設計的理解。我希望你將來會有更好的發展。
朱金(音譯)老師,我們黨辦的秘書,盡管沒來,也鼓個掌。黨辦秘書,他憑什么要管我們教育會議?這些年每年一到會議注冊的時候,朱老師都是,那也要熬夜,他也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做這些事情沒有任何的額外回報。
戴國平(音譯)老師,各位老師在每年的參會,尤其從第二年開始,我們所有人都會拿到一本會議演講錄,演講錄,因為我們前些年會議組織經驗不夠,也沒有請速記,都是戴老師和錢老師一起組織學生,回去無數遍的看演講視頻。我們的設備并不是特別好的設備,今天的設備更好一點是因為我們請了外面的資源。一點一點的把這個視頻的資料整理出來,最后沒有正式出版,但是是原汁原味的演講整理,這些都是拜托戴老師,希望大家再次感謝戴老師。
陳建新(音譯)老師,剛剛到設計學院不久,他從商學院到設計學院,他清楚的感覺到設計學院有一種文化,他希望能夠看到這種文化的繼續發揚,開放、尊重。他為這次會議,盡管他只是從這次會議開始參加組織,他的各種前前后后,包括網站也好,包括很多的外聯的工作,他做了很多,再次感謝陳老師。
很多在座的志愿者,我就不一一念名字了,志愿者來自研究生,也有本科生,每年都有,一撥又一撥,有的孩子已經畢業了工作了,有的孩子畢業之后又回來了,感謝你們每一位。
還有同聲傳譯的兩位。唯一沒有感謝的,我們班子所有成員,和學校的領導,市領導,我就不說了。
到這里,mission accomplished,這五年我的理想,做到了,為什么今天還在這里有這么多人在座?在國內開會不容易,又沒有紅頭文件,又不是教指委的,又不是學科評議組的,各位老師還來了,因為我們這個會議有一個目標,有一個理想,這個理想不是我個人的,而是在座的各位,感謝大家,謝謝。
目標聽眾
· 有志于體驗設計的設計師
· 產品經理及用戶研究人員
· 企業管理者、創業者及投資者
· 設計愛好者和設計學生
關于[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
該會議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主辦,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無錫市工業設計協會承辦。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IXDC)等13家單位協辦。共五屆。
· 2012年:“范疇、方法、價值觀”針對設計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反思了設計學學科研究對象、實踐方法和判斷準則的定位問題;
· 2013年:“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更多地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設計思維在包括健康、服務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等諸多新興領域的應用拓展,以及設計咨詢服務自身的轉型升級問題;
· 2014年:“哲學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哲學方法在理解設計領域復雜現象中可以發揮的抽象和理論構建作用。
· 2015年:“新現象基礎:體驗、策略、健康”圍繞企業用戶體驗、戰略策略、健康醫療等新興共同話題或實踐領域,用經驗分享和學術抽象兩種手段和現象學的方法,在探討設計實踐和設計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時,嘗試將現象學的方法運用到實踐升級和教育轉型當中。
· 2016年:“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也是把會議從“設計教育”引向另一個主題的承上啟下之作。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畢業于沈陽建筑工程學院(現沈陽建筑大學)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本科,2000年獲美國西弗吉 尼亞大學,雙專業(平面設計、油畫)藝術學士;藝術史副學士,2002年獲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交互設計碩士學位,2007年獲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設計哲學 博士學位,現任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前身為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和全國最早成立設計藝術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主要發源地、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示范學院。
經過長期實踐積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與平實求是的學風,注重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追蹤設計學科的國際前沿動態,注重跨學科的跨文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建構起“交叉、融合”為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的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多個相關設計專業領域為支撐、鮮明特色的“大設計”教學和研究格局。培養了大批優秀設計人才和技術與學術骨干,為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