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
2016年[設計教育再設計]第五屆國際會議表達與實現分論壇,該論壇從表達設計類相關課程的編排出發,與嘉賓共同分享了全面提高設計師設計素養與表達能力的課程設計理念及其經驗。
本段演講中,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彥風副教授,進行了“利用數字化方式保護傳統文化”的演講。他為我們介紹了他以及他帶領的團隊圍繞故宮博物館為中心設計制作的一系列軟件應用。不同的應用既有各自的豐富內容和獨特的風格,又都表達著設計師們不變的目的——傳播傳統文化,維護文化遺產。通過展示這一系列精品應用的設計理念和過程,彥風副教授向我們充分展示了中央美術學院獨樹一幟的設計理念。
重點獲益
· 以故宮APP為例,了解如何為傳統文化做設計
· 了解如何從文化遺產中獲得設計靈感并付諸實踐
· 了解設計師隨性做設計和用心做設計的辯證關系
圖文實錄:
大家好,我是最后一個,其實我以前來過江南大學和同學們分享過,這次的分享還是上一次的延續,上次講的時候受眾面是二三年級比較多一些,今天有機會跟大家共同地分享,我很榮幸。另外非常感謝吳老師的盛情邀請,特別提攜我們。我本人來自于中央美術學院國家數字媒體創新研究中心,我現在是這個研究中心的主任,負責主要是在數媒部分的應用業務上。
我今天的分享主要內容可能集中在文化遺產方面,因為我們主要要在這兩年的時候研究比較多,做的項目都主要來自于故宮博物院、首博、國博這種大型的文博系統。
在演講之前我簡單地陳述一下我們中央美術學院在這方面的定位和整個簡單的學科介紹,剛才的兩位老師非常詳盡地把學科的分類,包括各個學校的特色表現得很淋漓盡致。所以我跟他們有一些區別,我們主要集中在創作上跟大家分享,區別于他們的。
首先我分享一張圖,這個圖大家都知道,莫奈在19世紀末的時候,在一次非常重要的博覽會上呈現了一個畫作叫《日出印象》,當時是用超脫了寫實主義、現實主義的方法,用印象體會的方法記錄生活,表達心目中景觀的呈現方式,已經遠遠不同于以往的畫作欣賞,也是印象主義的開端,那個時候更多提倡的用內心還原現實中的意境關系。
在大概三十年以后的時候,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藝術家俄羅斯籍的叫馬列維奇,這個藝術家也描繪了一個風景,但是這個風景的觀念上進行了很大的轉變,就是觀念式的風景,可能不是以記錄或者在線的方式進行折射現實中的景致,更多的是從觀念的角度上詮釋生活的闡釋,這就是觀念維度上的一個前進。
再過了很多年以后,在九十年代末的時候,意大利的一個藝術家做了一個叫“美麗的風景”的作品,是用電子的二極管拼出對于世界的描繪,這個里面大家可以看到體現了技術上的因素在里面,就是技術對于藝術的推動性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中,如何平衡技術與應用之間的關系,這可能是我們需要思考更多的問題。
在很多次的演講中我也展現過這個圖,除了技術上的應用以外,信息,甚至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如何看待藝術和設計?這是一秒鐘之內facebook這個社交媒介在世界的點位分布,就是你可以看到信息的頻率,越亮的地區代表這個信息傳送的速度越快,越暗的地區可能信息會比較弱一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點。
另外一個,轉換了一下以后,我們中央美術學院也有這樣的課程,孫老師那邊做得非常好,我們在這方面可能不及同濟做的規模這么大,我們做了有關于微互動的呈現在里面。在這里面的時候,此世界非彼世界,我們等于是用技術的方法、藝術的觀念和信息對這個世界進行感知、輸入和輸出,此世界非彼世界的概念。所以我引用了MIT創始人的話,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之境。
我們數媒中心創建的時候,大部分是ERI的結構,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學科建設、科研和創新三個部分的組成,構建了數媒中心的科研和教學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這里的時候,科研人員負責哪些,教研人員來自哪些領域,我不具體說了,構成了數媒創建中心DMI。涉及的領域有數字藝術領域、產品、人機工程和生物工程領域,外加新材料的圖書館。
我們剛才講到如何構建學科建構中瞄準哪些項目,因為身處在北京,北京這個地方其實文化性比較重,你們可以在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我們由于有相對的地理上的優勢和文化上的優勢,我們跟很多的北京大型機構都有合作,最早的時候就是跟國家博物館、首博都有合作,最早的時候為什么做這個?就是我和我的團隊帶著學生,還有我們自己團隊的人員,主要是看到在中東有這樣的一個圖,這個畫是在炮火的摧殘下所呈現的狀態,所以如何用數字的方法進行推廣、保存,乃至于進一步把專業領域知識推向公共教育領域就成了中央美術學院很重要的產品方向,成了中央美術學院很重要的一個產品的方向。
所以該項目課題是在研究互聯網大數據應用背景下,遵循中國傳統文化提煉和傳承,運用數字化應用設計,推動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傳播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我們跟故宮博物院的合作,我是最早和故宮博物院合作的團隊。
當時是由故宮博物院的單院長帶著整個故宮博物院的書記到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交流。交流的過程中發現臺北故宮博物院大量的是使用數字文創產品,而我們都是抱去大量的書籍,這種交流的時候出現了大量的問題,我們不能進行有效的機制對話,也給別人添麻煩,拿那么多書過去很重,人家做的東西都非常有意思,比如說像大家知道的“朕知道的”這樣的數字文創做得非常好。
故宮考慮到這么大一個牌子,這么一個金字招牌,如何把故宮的品牌意識推廣出去?所以當時找了我們,因為我們之前做過很多類似的優秀的應用,獲得了非常多的獎項,我們就和故宮博物院合作了。
故宮這塊兒呢,我給大家描述一下,故宮總占地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間半,這是有講究的,不是湊一萬間,是持久、永恒的意思,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以太和、中和、保和三軸為一體,貫穿中軸線的北京城這樣的關系,所以是明清兩代的皇室居住地。
我們剛剛看到,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基本上就為一個人服務,挺厲害的,尤其是房地產業非常發達,我想故宮的皇上肯定是最大的開發商。
我們看一個圖,中間左右對稱,中軸掛軸兩側東西廂房,中間的黑色環形地帶就是可以看出是護城河的結構,為什么要有護城河?兩個作用,第一個,保持跟平民之間的距離,然后是防御,安全措施,第二個,救火,宮殿著火了。你們去故宮看,太和殿旁邊放兩個大缸,就是銅的那個,那個是干什么的?那就是一著火從缸里取水,水從哪來?用車和擔子從護城河里挑,主要是以救火消防作用來做的,這是兩個最重要的。
前面最遠處分為南側的午門,最遠處的是景山,午門一般南向朝北。北京城的劃分,南側一般來說是比較貧窮人住的地方,很講究九城九門。
故宮博物院最早的牌匾是1925年的時候,溥儀下野以后,就是被趕出皇宮,然后故宮紫禁城就是我們說的舊宮改名“故宮博物院”,最早的題書人是李煜瀛。1971年的時候由郭沫若先生把這幾個字重新進行了更改,就是剛才我們看到的“故宮博物院”那幾個字,就是這幾個字是郭沫若先生在1971年的時候隨手寫的。所以經過兩次的牌匾改動。
當時李煜瀛是民國時期蔣介石的四大高參之一,文化參事,很有名的一個人。在1970建國以后,很多年以后周恩來總理令郭沫若先生題寫了新的牌匾。這個角度是一百年以前的時候看到的午門場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末代皇帝》里驅散太監的鏡頭就是從這里拍的,溥儀是站在右側角樓的上面驅散了大概三千名太監和宮女,轉化為民國。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做任何的東西怎么做怎么有,因為故事太多了,這里面包含欲望、自戀、生存、權利等等,有非常多的東西可以做。但是我們現在每次去故宮的時候,看到的東西大部分只能看到中小館,簡單的太和殿的室內場景的制作,但是沒有看到八千萬件藏品,看不到的。
這里面大家知道慈禧的一些故事,當時慈禧在這里,故宮也發生了很多的事情,比如說辛丑條約簽訂的以后,慈禧有一次在晚間的時候請到各國的宮室夫人,為了平息洋人的怒氣,就把她們聚集在一起拍一張照片,上面寫的是大清皇后,吾皇太后萬歲萬歲萬萬歲歲,這個“萬歲”有四個連續的萬歲在里面,當時是辛丑條約以后的過程,你可以看到慈禧整個面部表情相對是很僵硬的,宮室的表情也很僵硬。
這個照片是1906年的時候,你可以看到溥儀的百歲照照片,過了很多年以后,在天津拍的這張照片也很有意思,這是故宮今年九十年慶的時候拿出的溥儀另外一張照片。這是溥儀和他的最后的一個皇后婉容的照片。因為溥儀非常喜歡照相,對攝影術非常感興趣,拿了一個相機,婉容就充當模特。但是這張照片在近代的評論家認為,溥儀比較像碼農,就是編程序的程序員,而婉容更像搞藝術的,這樣的關系在里頭。
包括實景的還原,在網上出現的照片,這是在太和殿里面抱的木,然后我們在實際還原的過程中可以看到網上出現的照片,現實景和當時時間跨越上的維度的轉換,包括當時現實景和一千年前的對照融入。所以我對于這塊比較感興趣,自己又是北京人,所以對這塊就比較了解。
在故宮里面,基本上我們每次做調研,包括做研究、項目,里面沒有任何的其它交通工具,只有一個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而且遇到故宮門檻的時候,我們還要停下來搬自行車上去,這是故宮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給工作人員的,故宮里面的后政房,就是整個的工作區域,所有人基本上都不許用電,他們沒有電的,要用電要起火的,所以在那里面工作基本上管自己叫做宮里人這樣的概念,所以我們遇到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們怎么工作,我們如何對接這樣。
作為故宮第一款應用的時候,我們做了一款應用,叫故宮博物院的胤禎美人圖。這款應用大家可以在iPad上可以下載到,手機上沒有,它是大屏呈現的。這款應用一出以后,很快列為蘋果的大圖推薦,榮升第一榜位。因為以前沒有見過有做這種文化類的東西,我第一次做的時候也覺得很詫異。
故宮給我三個選項,我當時選擇了胤禎美人圖,是十八幅平圖,每張圖高1.8米,寬0.6米的娟秀版本,是康熙傳給雍正的12幅平圖,保存非常完好,而且從未見過世人,之前的時候只有過圖片的呈現。我當時為什么選這個產品或者這個項目來做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故宮當時就給我的一本書,什么都沒有,是由第一檔案館編撰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個,十二美人圖是美人圖,看起來比較賞心悅目,比較有意思,做的時候不會特別困乏。
第二個,胤禎美人圖在重大的清王朝歷史題材文化產品中很少有過后宮描述的題材,大部分都是正面形象鋪設的電視劇、電影,所以后宮鋪設有很多的意思在里面。另外一個就是可以把整個的文化,運用傳承的物件,包括織物都有所反映,所以反映的內容比較多,比較常態、生活化一些,所以選擇了這個。
第三個,當時有一部特別有名的電視連續劇的上映《甄嬛傳》。我從不看連續劇,不看電視也不看連續劇,但是為了這個項目我看了四遍《甄嬛傳》。我看一遍喜歡上一次,看一遍喜歡上一次,最后我陸陸續續看完了,睡覺之前看,上廁所也看,回家也看,幫助我很好地理解了美人圖的概念。剛開始的都不知道胤禎這兩個字怎么讀,原來是雍正的年號。所以這里面做項目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
這是我們整個設計稿件圖,整個流程有非常細致地分析,在技術把握上的時候并沒有動用非常強的交互技術和更前端的技術,用得更多的是跟設計相匹配的技術表現,這是分為春夏秋冬胤禎圖的呈現。在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十二美人圖的十二美人均為同一個人,就是烏拉那拉氏,就是我們看到的《甄嬛傳》皇后的形象,就是她,她是一個宗族的。
另外我們看到十二美人同著漢服,每個圖中都有竹子的符號,代表當時清王朝對漢文化的高度崇尚,很有意思。我們按春夏秋冬四季的方法進行設計,然后在這里交代非常多的器物,里面怎么用,什么時間用,什么地區用。包括畫中物與故宮實物直接對比,有98%以上的故宮實物都可以在畫中找到,原封不動,一模一樣。這是整個片子,因為時間原因,我們不看了。
另外我們在做主題應用以外,我們還做了另外一款應用——每日故宮。這款應用從傳播的角度和推廣的角度來說也做了一些創新,就是把掛歷、日歷的系統和故宮的藏品之間產生結合,故宮有八千萬的藏品,如果每個都做應用,基本上就做廢了,太多了,我們用比較時效性的短交互、輕交互的運營方法來設計。
老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有記日歷、讀日歷的過程,有手標記的過程,故宮每年都會出日歷,從最早的北平時期就一直有故宮日歷。很便宜,老百姓家里都用,每天都有一個藏品的畫作出現。我們就把它做成一個數字化的版本,每天向你推送一款故宮的藏品,每天都不一樣,到具體的大節日的時候還有具體節日推送和專題推送。
同時我們還和印象筆記公司產生了結合,在日歷上進行標注,可以寫心情。這是清明節,每天發生的事都跟當年發生的同一個節氣或者事件都有關聯,而且里面有信息點,是一個短交互。
這款應用上線以后得到了文博界非常大的支持和稱贊,覺得故宮博物院在數字平臺方面用到了更為廣闊的傳播方法,在手機應用上進行呈現,就不是原來那種主題式應用,看完就扔掉。是這樣的情況,里面包括漆器、書法、瓷器、玉器等等全部都有。這個關羽的形象在故宮里看不到,只有在倉庫里可以看到,庫房里可以看到。在每日故宮里面每個推送的都不一樣。所以本年度每日故宮獲得了2015年度的蘋果中國區的年度精選,同時也獲得了年度設計大獎。
這是做的一個小片子,大家可以稍微看一下。它是按日期進行劃分的,每天都有一個遮攔,讓你猜不到后面的東西。其實我覺得做任何的交互作品和別的東西,更多的是轉換思維。
中央美院做很多課題的時候,中央美院和其他的學校不一樣,我們特別不嚴謹,但是我們會把“不嚴謹”說成特別好的詞語,比如說自由散漫,搞創作什么的,所以老師都是這樣的狀態,學生也是這樣的狀態。它也有創新,但是更多的是圍繞創作來做的,因為畢竟最早的時候中央美院是以創作型的基礎進行的,所以不像其它院校那樣有比較嚴謹的學科建設和專業院校的建設,還是以造型為主的實力。
但是我們每做一個東西的時候都非常用心,而且很有創意,一般來講都是做別人沒有做過的東西,我們比較愿意干。所以這也是它的特點,也可以說是一種特點。
之后我們在去年2015年度的時候發布了清代皇帝服飾,這也是一個正面形象的主題創作。很快,第二天就上了蘋果的當天推薦,而且位居榜首很長時間。這交代的是2015年的年度精選,它里面介紹了皇帝的吉服、長服、戎服,不同場合皇帝穿不同的衣服,皇帝想換一件衣服特別費勁,基本上從褲衩一直換到最外面的大袍,而且每套衣服都要戴不同的佩飾,一個換衣的過程就要長達兩到三個小時,非常長,還要沐浴,當皇上也挺累,干什么事都要被人綁著,挺麻煩的一件事。
我們這里不光交代衣服,更多的是所有的紋飾的解釋,包括頭,緙絲技術,怎么從江南來到這里,怎么算成本等等,都有這樣的核算在里面。這是它的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所以這是一個相應的主題式應用,這也可以簡單地看一下。這是歷任皇帝的圖像,其實我看這個覺得基本皇帝都長一個樣。時間原因,我們不看了。
所以595年和90年說不盡的故宮,今年是故宮90周年慶,我們也做了故宮專門的數字博物館的項目,很多的東西,包括小屏和大屏之間的互動關系,呈現屏不一樣,但是圍繞的是同一個東西,我不細說了,在這里面做了一些測試。
我們未來要做的項目就是“紫禁城100”的項目,中央電視臺有一個紀錄片叫“紫禁城100”,每天播一集,一集五分鐘,這款應用現在也在我們手里面做,它有9999間屋子,如果這么做的話基本上可以做非常長的時間。
我們主要是分明、清兩代描述,創意點是從一晝一夜來做。以貓和鳥的視角,因為故宮就這兩動物,一貓一鳥,以它們的視角里做應用的主題創作。
我想講的是最后的案例,符望閣,也是我們現在手中的重要案子,這是我主抓。符望閣這個地方是在故宮的整個西北角,它區別于剩下的所有宮殿和房子,這是故宮一個特別特別神秘的地方,往常只有中央領導人和貴賓可以到這個地方,符望閣是不開放的,而且從未經過戰火、搶劫、盜竊的地方,這個閣不大,但是是故宮最高的房間建筑。
在這里面的時候最早的概念是什么?乾隆帝建修的,乾隆為自己退休以后,在心靈當中有一個乾隆花園的概念進行修建的。所以進入符望閣以后,從格局上來看,符望閣里面有非常多的隔斷進行區分,所以也叫“迷宮”,這個宮殿叫迷宮。一般我們進太和殿或者其它宮殿的時候,基本上是正南正北正西正東,在里面可以比較容易找到線路。但是在符望閣里面的時候,最小的空間只有四平方米,非常小,甚至還有兩平方米的。所以分為上、下、中三層,這里面就像一個迷宮一樣,基本上一進去以后找不到出口和入口。
而這里面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東西是什么?就是符望閣所有的裝飾物,超出了所有故宮所有建筑的裝飾物,里頭有琺瑯、玉器、壁畫、纖維織品、描金等等,就是東西方的所有裝飾全在這一個宮殿里面涵蓋。里面還有波斯人的東西,就是很多的裝飾風格都凝聚在了符望閣。所以你看其他的故宮宮殿,基本上分為幾種,能分得清楚的,但是只有在符望閣里面是囊括了近百種的裝飾。另外一個,里面的線路非常復雜。
所以這一塊宮殿做的時候就覺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們當時定位定得非常準確的原因就是說,如何建造一個每個人心中的乾隆花園的概念,這個定位進行設計和創造。至于制作的方法,包括設計,其實我并不想多談,因為在座的每個朋友你們都是搞設計的。我覺得一個項目、一個課題、一個案例,最重要的就是創意,創意的好壞決定了東西的實質性效果。有些東西是可以學到的,有些東西真的是需要對這個東西有共鳴感和感悟、感知能力,這是最重要的。
所以中央美術學院做類似這樣的案例,當然我們也做很多其他的東西,我覺得它體現的就是美院人的精神,就是比較偏重于精神和概念上的東西,這也許就是中央美術學院跟其它學校差異化的地方。我們的教學系統也比較完善,也很好,但是我個人就感覺沒有像其它大學那么完善。
比如說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有一次跟劉耀東一起開會,大家都知道他是特別有名的當代藝術家。那個時候他已經是造型學院的副院長職務,結果我們在剛修的美術館開會的時候,突然他說,我想抽煙。然后他拍了一下我說,你有煙嗎?我說,我有煙,但是這里不能抽煙。他說,為什么不能抽煙?我是中央美術學院的,然后他順手就點了一個煙抽了。
中央美術學院就是這個態度和這種風格,所以可能它做的很多事情,你感覺很難尋到一些規則,所以我們的校訓是“盡精微,致廣大”,另外一個校訓是“自由散漫加幽默”,所以我覺得也挺好,挺有意思的。所以我今天基本上給大家分享一下這些東西。另外我覺得做設計真的挺困難的,我想請大家看一個片子,我覺得這個片子挺逗的,這里面可以說出我們人的共同心聲。
[播放視頻]這是一個甲方,企業和甲方要求我們做什么。
我相信所有的老師同學,包括我們接這種項目的時候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這種情況特別多,我們跟故宮合作的時候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但是我們除了要聽從甲方和企業以外,我們也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我們要教育他們、引導他們,這也是很重要的。
做設計就是這樣,是伺候人的事,沒辦法,要迎合很多東西,要迎合客戶、迎合市場,還要保持自己的尊嚴。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做這塊的時候,不要忘我地做一些東西,更多的是要保持自己的信念和概念來做自己的本專業。謝謝大家!
目標聽眾
· 設計師和設計教育者
· 產品經理及用研人員
· 管理者、創業者及投資者
· 設計愛好者和學生
關于[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
該會議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主辦,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無錫市工業設計協會承辦。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IXDC)等13家單位協辦。共五屆。
· 2012年:“范疇、方法、價值觀”針對設計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反思了設計學學科研究對象、實踐方法和判斷準則的定位問題;
· 2013年:“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更多地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設計思維在包括健康、服務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等諸多新興領域的應用拓展,以及設計咨詢服務自身的轉型升級問題;
· 2014年:“哲學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哲學方法在理解設計領域復雜現象中可以發揮的抽象和理論構建作用。
· 2015年:“新現象基礎:體驗、策略、健康”圍繞企業用戶體驗、戰略策略、健康醫療等新興共同話題或實踐領域,用經驗分享和學術抽象兩種手段和現象學的方法,在探討設計實踐和設計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時,嘗試將現象學的方法運用到實踐升級和教育轉型當中。
· 2016年:“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也是把會議從“設計教育”引向另一個主題的承上啟下之作。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前身為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和全國最早成立設計藝術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主要發源地、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示范學院。
經過長期實踐積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與平實求是的學風,注重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追蹤設計學科的國際前沿動態,注重跨學科的跨文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建構起“交叉、融合”為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的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多個相關設計專業領域為支撐、鮮明特色的“大設計”教學和研究格局。培養了大批優秀設計人才和技術與學術骨干,為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