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
2016年[設計教育再設計]第五屆國際會議全民設計教育分論壇,該論壇從教育出發,與嘉賓一同探討了在各個教育階段,正在推行的課堂模式,嘗試探索一條更有利于學生創意思維的培養模式。
在本段演講中,來自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的胡心怡教授,以及來自香港的客座教授林茵茵,帶來了“創意無限持續發展——創意小學生實驗課堂”的演講,為我們介紹了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與大橋小學正在合作的一項實驗性課程項目,該項課程旨在通過更具互動性的課堂環節和創意性的課堂內容,為孩子們培養批判性的思維模式,以及表達溝通的技巧,為現有的教育探尋一種更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道路。
重點獲益
· 如何讓傳統學生活動更易培養創意思維
· 了解創新的基礎教育具體有哪些形式
· 了解實驗性課程對未來教育發展的作用
圖文實錄
接下來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目前正在開展的實驗性課程,但是它的受眾是小學生,這就是我們的小學的創意實驗課程。首先我介紹一下這個課程的背景,這個小學創意實驗課程建成PSCCT,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是一個探索性的課程,目前小學基礎教育還沒有這樣的先例,所以我們也是在摸索中嘗試中進行這個課程的研究和研發。
目前來講,這個課程由設計學院的吳教授和大橋小學的陳校長在策劃推進,目前的項目管理者是我和盛老師。我們今年請到香港的林茵茵教授作為客座教授,我們的項目在兩年的基礎上有了一個提高,今天也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兩年來的心得和做的一些事情。
目前從2014年9月份開始,PSCCT項目在大橋實驗小學進行了先導計劃,在沒有任何現成的教材、師資的基礎上,設計學院的老師和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對這個項目進行一些探索。我作為項目的負責人,和盛博士總共同研發,現在我們進行了兩年,每個年級有兩個班級的小朋友,一共有四個班,每個學期我們有14節創意課,目前一個學年有28節,每一節課都有不同的主題,著重培養我們小朋友的創意思維。
在這個地方,我想擴展到一些其他的,就是有朋友或者認識我的人會問,作為一個大學老師去教小朋友,應該非常的容易,非常的簡單,因為你已經適應了大學的高層次的知識水平的教學,那去教小朋友簡直是輕而易舉。
但是其實從我內心來說,我覺得這個是相反的,教小朋友會更難。一個是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下面這張圖,這是我們上課的情景。大家會看到小朋友踴躍的舉手,這是我經常會談到這個項目的時候會說到的事情,而我們在大學課堂里,如果這邊有大學的同行教師,你們會發現當我們提問的時候,學生并沒有出現這樣的場景,他們往往會保持沉默,或者不知道該怎么分享他們的想法,或者說他們沒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我們的小朋友,如果你沒有請他來分享他的想法,他會很生氣,會給你提意見,為什么老師你不請我來分享我的想法?這就是小學生和大學生最不同的地方。這也是我和盛老師為什么想做這個項目的原因,我們想看看為什么在十二年之后他們進入大學以后,反而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而他們在一年級的時候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這也是我們覺得這個課難上的原因,因為小朋友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我們并不是到小學里教他們,而是我們希望通過和他們的分享和我們的課程,可以讓他們探索的熱情、表達自己的熱情和他們的創意,能夠在十二年的應試教育當中,等他們來到大學或者其他學習領域的過程中,依然有這樣的靈氣和熱情。這是我個人想要進行這個項目探索的原因。
那么為什么由我們的學生來作為教師?其實從教師這個職業來講,我們的學生沒有優勢,因為他自己還沒有孩子,我和我們的同事,我的女兒三年級,正好是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我們會對孩子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我們的大學生好像沒有這個優勢,但是我覺得,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我經常跟他們說,我們辛向陽教授擔任設計學院院長的時候提出要做有責任感的設計師。
我覺得在這個項目中我們的同學可以非常直接的體驗到這種責任感。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設計的產品,而設計師,從來沒有像教師那樣可以直接面對他設計的產品的用戶體驗,我們設計的課程到課堂上跟小朋友分享,小朋友會馬上把他對這個課程的反饋體現出來,喜歡或者不喜歡,有各種方式。而我們作為課程的設計師馬上就可以看到這個結果。我覺得對于學生來說,這個啟發是很大的。
另外對于一些知識的掌握,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把我們學到的知識反過來分享給別人的時候,我們才能說我們真正掌握了這些知識或者這些技能。所以對于大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體驗,雖然說是一個挑戰,但是他們在這個里面的收獲是非常多的。今年三月份我們請到香港的林茵茵教授對項目進行了調整和規劃,接下來請林教授為我們介紹一下整個課程的理念和目前的核心的框架。
大家下午好,我是這個課程的新成員,我加入這個課程才三個月。作為江南大學的教授,我其實是一個訪問教授,我現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真實經歷。我們一起設計了這樣一個課程,從最初的想法到最后產生影響,這其實中間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但是對我來講我只參與了三個月而已。我是和胡教授帶領的團隊一起在做這樣的項目。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過去的幾個月我們做了些什么事情。今年的3月份,我們開始了一個三周的研究的工作坊,我們的目的是想說,有一些教育方面的目標,還有一些教學方面的框架。參與的其他成員包括我本人,還有一些研究生的學生,還有一些本科生的學生都參與了這個項目。
這個課程是針對小學的學生,是想讓他們有一個全新的思維。在他們幼小的年齡下培養他們的全新的思維。相信通過這樣的項目,我們的學生可以把他們的技能和知識在真實的實踐中進行應用和演練。我們的學生可以用一個啟發性的思維和溝通的技巧很好的解決現實中的一些問題。
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培養這種創新和批判性的思維,我們學習并且教授,學生也是學習和教授,那我們整個團隊之間彼此也是互相的學習。我們希望培養一種國際性的思維,而不僅僅是本地的思維。學生們可以培養出更寬泛的一種洞察和了解。我們還采取聯合式的方法來進行課程的設計。
兒童的教育在中國以及芬蘭的兒童教育,為什么提到芬蘭的兒童教育?因為芬蘭一直被認為是全球兒童教育最為成功的一個典范的國家,所以我們也是愿意從芬蘭那里吸取經驗。結合芬蘭的經驗,以及我們個人的經驗,我們是老師,也是研究者,我們也是設計師,因此我們都有這方面的經驗。我們會使用課程的框架作為整個小學生課程的指導。
我們的課程的框架目標是希望能夠,因為當然,在正式的課程大綱之外,我們還有很多的延伸性的課程,整個課程的設計不僅僅只有玩,而且還有功能上的意義。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課程,能夠讓小學生在以后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都可以有這樣的一種創意的思維。
同時我們還想去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教授這些小學生,也可以幫助我們自己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去鼓勵他們的批判性的思維以及這種宏觀的思考思維,更加有遠見的態度。這些都會對他們未來的學習過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們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大部分使用的語言是粵語,還有英語。所以我在這里就翻譯一下。我們希望學生有這樣的思考的邏輯的能力,他們也能夠懂得問和答的技巧。我們還有很多思維模式的訓練。這是素養和持續發展的提升,包括人文的培養,生活的態度,持續發展的觀念,家庭和社區,還有就是我想提出的e視界。雖然他們是小朋友,但是他們對科技接觸得也非常多,我們希望他們通過科技來培養自己創新的能力。
我們另外的課程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表達和溝通的技能,我們希望學生們可以學習到演講的能力,我們希望他們有一些可視化的技巧。今天早上也有提到講故事,還有詞匯的巨大的力量,在我們的課程中也都有涉及。除此之外還有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領導力的構建。
我們還設計了這些衍生出來的領域,我們是想邀請大家來跟我一起參加進入到這個課程當中,因為我們有一些是核心的教學的目標,還有大部分的這些周圍的衍生出來的內容。我們希望大家幫助我們一起把這個課程進行一個延伸和擴展。
你可能會問我,怎么樣才能進行這樣一個反饋,怎么樣給我進行反饋,比如說你可以做一個2D的或者3D的產品,或者是具體的物質,來跟我進行反饋。不管你反饋的形式是怎么樣的,只要能找到一種媒介一種途徑來跟我們反饋就可以,這就是我們想要教授給我們的學生的,讓他們能夠拓展自己的思路,在我們的課程當中,我們把它看作以成績或者以績效以成就為基礎出發的一個評估的體系。接下來有請我的同事繼續做介紹。
謝謝林茵茵教授幫我們把課程框架介紹得這么詳細。剛才各位拿到了一張紙上有我們的課程框架,我們邀請大家,在這個圈的外沿部分,如果您覺得您對這些點有更進一步的靈感,希望您能幫我們寫下來,然后用一個特別的方式把它送回我們,也許讓它飛過來也許讓它跳過來,這也是我們在小學創意課程當中會做的,我們的課程不是小朋友只是在聽,他們需要參與,甚至他們是這個課堂的主角。任何一種提交作業的方式或者是互動的方式,都是要在這個課堂上有創意的。
在大家想的過程當中,我簡單的挑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課程,以比較輕松的方式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是我們在上課之前對每個課程的分析,我們會用這個點的形式來尋找我們課程的重點。當然,目前因為兩年的實踐下來,我們發現我們的課程當中每次想要跟小朋友分享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所以目前我們在做一個減法,我們希望這個課可以更單純,更適合低年齡段的小朋友。當然,在高年級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設計,這是我們的團隊對課程分析,目前在做的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在重新梳理一到二年級或者這兩年里來我們的課程,我們會用這樣的表格,用點的方式來分析我們的課程。
下面分析一下基本案例,第一個是我們在一年級的黑暗體驗,我們從盲人的角度,去除了他的視覺,因為我們更多會用視覺去感受這個世界。我們在課堂上提供了各種聞、聽、摸和嘗的方式,讓小朋友站在盲人的角度體驗我們周圍的環境。包括小朋友互相之間的觸摸,包括嘗到一些不同的味道,在這個課堂上。
另外一個案例是秋游計劃,如果有小孩子在小學段的家長都知道,他們會有秋游或者春游。但是我發現我們的小朋友的秋游主要就是,當然對于孩子來說這很重要,我們被老師帶到一個草坪上,坐下來,吃一點美食,然后被老師帶到汽車上,然后我們就回家了。
我們希望我們的創意課能夠讓小朋友成為春游的設計者、秋游的設計者,我們設計了有三節連續的課程,讓他們自己來設計自己的秋游。首先我們和他們分享了一個關于分工與合作的繪本,通過這本繪本的分享,這本繪本叫《南瓜湯》,我們讓每個小朋友承擔制作南瓜湯中的一個步驟,有的小朋友去找水,有的小朋友到很遠的另外一幢教學樓領糖,有的小朋友分南瓜,有的小打湯。最后他們一起完成這個南瓜湯,帶回家,煮成南瓜湯一起享用。我們挺想在課堂上燒的,但是出于安全的考慮沒有在課堂上燒出來,希望以后可以在課堂上完成這個分享美食的課程。
第二節課我們的主題是頭腦風暴,也就是說當我們需要完成一個挑戰和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我們怎么樣通過群策群力,來共享每一個人的點子,我們在課堂上以小組的形式,圍繞課堂中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躺在床上很冷,不想下來關燈,怎么能把燈關掉我們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討論。
第三是秋游設計,掌握了一些分工合作的技巧和出點子的能力之后,我們圍繞秋游要遵守什么樣的安全規則、秋游可以玩什么樣的游戲、秋游需要怎么樣分工來帶食物,我們通過小組的合作來完成。最后他們還給自己的小組取了非常有意思的名字,我們把它印在他們的帽子上,他們以小組的形式戴著帽子去秋游,這個秋游是他們自己設計的,他們會有更多的參與感,而不只是到草坪上享用美食那么簡單。
另外是肢體語言,也就是表達力。我們用肢體語言來報答我們生活當中用語言來表達的東西。小朋友非常喜歡,每個學期他們都會說,是不是到肢體語言二了,是不是到肢體語言三了?我們到高年級也會有這方面的探索。
這是可視化課的案例,看見一分鐘。我們怎么把不可見的東西用可視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在課堂上給小朋友提供了各種可操作的材料,當一分鐘過去以后,這些材料會有一定的變化,他們就看到一分鐘究竟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物品會是怎么樣的,可能是一些珠子,可能是你寫的字,可能是散落的花瓣,每個組都有不同的體驗。最后我們把這些體驗到的東西寫成了,用可視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一個小朋友記錄的他的一分鐘,可能是彈曲子,可能是做數學,也可能是打籃球。這是他創作的一些可視化的圖形。
前兩天在整理的時候我看到了當中的文字,有一個小朋友寫的詩是,上課一分鐘是一根苦瓜,下課一分鐘是一顆美味的糖果。但是我相信這不是他用來描述我們的創意課的,創意課一定是相反的,這也是我們設計創意課的目標。希望以后所有的課程對于小朋友來說都是美味的糖果而不是苦瓜。
最后這個案例是我們這個學期上的,就是說我們在講到一些設計的簡單的方法的時候,我們聯系了他們的數學課,數學當中的加法,首先我們用加法來設計怪物,它是一個造型的加法,生活中常用的,比如說鉛筆、漢堡、蜘蛛、仙人掌,都是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東西。
用加法來設計一個屬于你的怪物,這是造型的加法。第二節課是功能的加法,把生活中有用的東西組合起來,來設計一個真正可以使用的或者未來可以使用的東西。這是小朋友設計的多功能鉛筆,甚至可以上網,可以搜尋答案,還可以測到你的熱量,還可以打電話。他們的想象力真的非常豐富。
接下來還有一個是文字的加法,我們嘗試了一種打破原有的語文的限制,更有想象力的把我們,因為二年級的小朋友對自己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讓他們發明了一下自己的字。有很多小朋友還設計了自己的字典,他會對他的字進行解釋。比如說這個小朋友把竹字拆開把一個子放在里面。課堂上有小朋友這樣說的,地震來了以后竹子有一定的柔韌度和保護力,我可以躲在竹子里,它可以起到避震的作用。
他們已經有這樣的設計的思維。兩年上下來,我們發現小朋友最大的變化是會有很多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這個學期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小朋友會不停的產生質疑的能力,我們分享很多設計案例的時候,他們不是說它很好,而是說老師我覺得這個設計有問題,它有什么什么樣的問題。我們的老師覺得上課越來越有挑戰,而這正是創意課想要看到的,小朋友會提問會思考,他會有自己的想法,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獲。
我們只是一個新生的項目,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可以不斷的積累,把這個課程做得更有自己的特色,真正能為小朋友將來的生活做好準備,謝謝大家。
目標聽眾
· 設計師和設計教育者
· 產品經理及用研人員
· 管理者、創業者及投資者
· 設計愛好者和學生
關于[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
該會議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主辦,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無錫市工業設計協會承辦。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IXDC)等13家單位協辦。共五屆。
· 2012年:“范疇、方法、價值觀”針對設計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反思了設計學學科研究對象、實踐方法和判斷準則的定位問題;
· 2013年:“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更多地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設計思維在包括健康、服務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等諸多新興領域的應用拓展,以及設計咨詢服務自身的轉型升級問題;
· 2014年:“哲學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哲學方法在理解設計領域復雜現象中可以發揮的抽象和理論構建作用。
· 2015年:“新現象基礎:體驗、策略、健康”圍繞企業用戶體驗、戰略策略、健康醫療等新興共同話題或實踐領域,用經驗分享和學術抽象兩種手段和現象學的方法,在探討設計實踐和設計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時,嘗試將現象學的方法運用到實踐升級和教育轉型當中。
· 2016年:“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也是把會議從“設計教育”引向另一個主題的承上啟下之作。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前身為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和全國最早成立設計藝術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主要發源地、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示范學院。
經過長期實踐積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與平實求是的學風,注重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追蹤設計學科的國際前沿動態,注重跨學科的跨文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建構起“交叉、融合”為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的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多個相關設計專業領域為支撐、鮮明特色的“大設計”教學和研究格局。培養了大批優秀設計人才和技術與學術骨干,為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