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
2016年[設計教育再設計]第五屆國際會議教學改革分論壇,該論壇從設計類課程本身的設計出發,與參與嘉賓共同探討如何實現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革及其理論體系和可行的教學方法。
在本段演講中,來自廣州美術學院的童慧明教授,發表了題為“工作室+項目制——來自‘商人美術學院’的改革思維”的演講。演講中,童教授跟大家分享了珠三角設計教育和設計研究的發展,展示了廣美66個月的改革實踐,把工作室加項目制作為聚焦點,如何以課題驅動,跨平臺的合作、多模式的混合。
重點獲益
· 了解珠三角設計教育的發展現狀
· 了解廣美進行了哪些改革實踐
· 了解工作室+項目制的教育成果
圖文實錄:
我的這個演講題目叫“工作室+項目制”,副標題是來自“商人美術學院”的改革思維。講這個題目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說一個在十多年前在國內的美術學院中傳的一個說法,央美是皇家美術學院,國美是文人美術學院,廣美是商人美術學院。請原諒我后面的三個不拿出來,因為我在另外一個場合說到的時候,被當時我的一個同學,西安美院的教授反對,我不想引起大家的不快,所以后面的我就不說了。
在我們國家,整個中國的文化有一個非常大的特性,大家看到這是一張地圖,這個箭頭向上是北向下是南,也就是說越向北越在文化上越接近仰望星空,對文化對文明,對一些更大的話題會更感興趣,越往下越腳踏實地,也就是對市場對商業對實踐會更感興趣。而這樣一個大的特點不僅僅是在設計學科,其實在整個教育和整個國家的文化的地域差異上都體現了出來。
剛才說到的央美是皇家美術學院,國美是文人美術學院,我覺得說得非常對,因為這里面含了這個學校的DNA,也就是說這所學校的遺傳基因是什么。那么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想在這里再分享一個在4月份的時候在國內的設計研究界中傳的一個非常好的文件,我相信在座的很多老師都看過,就是來自于美國硅谷,由羅德島設計學院的前任院長前田先生帶的一個團隊,從2015年開始對美國每個年度的設計發展的趨勢進行研究。
我認為這個報告是我近年來看到的最干貨最有內容的一個,代表著未來趨勢的研究成果。當然,對這份報告,人們從經歷,從感受的理解,一定是不一樣的。所以我的感受會更多的貼近于我立足于珠江三角洲的設計教育和設計研究的發展所看到的東西,所以這里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2013年,我在洛杉磯三藩市工作的一些學生,他們談到一個現象,13年后加州大量的工業設計公司消失了,被創業公司收購了。創業公司的合伙人中如果有設計師,風投不投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看到大量的設計師創業和設計師參與創業的公司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而且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因此,在美國,設計和商業的結合,在過去三年中發生了一個爆炸式的增長。
在2016年的報告中,分享了設計公司被并購的時間線,光2015年就已經有這么多的設計公司,被IBM、谷歌、facebook這些科技公司以及過去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商業咨詢公司,麥肯錫、德勤這樣一些公司收購。這張圖上顯示的是有35%的創業公司中是由于有設計師參與的,所以獲得了非常好的商業的成功。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他們在這個報告當中還談到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就是美國排名前十的商學院中間,全部有學生領導的創業社團,而且在這些學校中,設計思維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程。因此這里提出了一個我從來沒有看到的提法,我希望我們關注這個發展的趨勢,商學院會是下一個最大的設計師出產地嗎?未來的設計師一定是從設計學院產生的嗎?我對這個趨勢非常的關注,非常的感興趣。
當然,在這個報告中還有對設計教育的考慮,時間關系我這里不細談這個報告,只是把我看到的幾個重要的點拿出來,跟大家做一下分享。
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國內,中國的設計教育在發生一個非常大的變化。而這個大的變化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規模極度的龐大。中央美術學院的許平(音譯)教授帶領一個團隊做了持續多年的研究,在2012年11月發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2012年的秋天,中國已有1929所高校開辦了設計教育的專業或者系,7152個專業店,那一年的9月份入學的學生573808名。
這告訴我們什么?到2014年中國已經有230萬大學生在學設計,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設計教育國家。韓國在亞洲是僅次于中國,韓國一年畢業多少學生,4萬。中國2012年的那批學生,今年要畢業,是57萬多,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設計教育的一個基本面。
2012年的時候首次舉辦中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我這里也有點數據:那次大賽,有26個省市自治區參加,有700多所高校的學生,18414名學生參賽,總共送了24537件作品。那么帶來的一個話題就是,中國需要這么大規模的設計教育嗎?我們有985的院校,我們有211的院校,我們還有大量的本地院校,如果我們套用另外一個的說法,在設計教育中間有第一世界,有第二世界,也有第三世界,我相信在1929所院校中間,只有100所可以算在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另外的1800多所都是第三世界。
那么,每一個學校要辦自己的設計教育,我們怎么做?就培養目標來講,我們是培養職業設計師,我剛才留意到魏潔老師對創新班的定位,我非常的贊賞。我們是培養職業設計師,我們是培養創新精英,我們還是培養產業領袖。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思考,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定位。我說的是“第三世界”,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研究型大學,你要想一想有沒有可能實現。
大家都知道,其實中國的設計教育發展,在專業名稱在理念上一直是混亂的,一會兒叫藝術設計,一會兒叫工業設計,現在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又分開,不斷的在更換最頂層那一塊的概念,這是我們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的設計教育躲不開的。
如何立足于自己的學校所在的地方,來考慮構建自己的設計教育的框架,這應該成為我們的基本思維。廣州美術學院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這是我們所處的地域環境,珠三角的九個城市是我們要放在核心考慮的東西。廣美在2010年年末啟動了學校的整個教學架構的改革,把原先一個統一的設計學院分拆成三個,一個是建筑與環境、一個是工業設計、一個是視覺設計,我所在的學院就是工業設計學院,也是目前廣美學生規模最大、教師最多的一所學院。
大家留心一下,這個名稱中間的中文叫工業設計學院,英文直譯過來不叫工業設計學院,直譯來應該叫創新設計學院。當初分切了這個新的學院,起名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更加前瞻的叫法,叫產業設計學院,我們學校領導說,工業設計政府領導才剛認識,現在突然一下叫創新設計,這不行。好在,工業和創新英文的首字母都是i,大家看一下這個logo,I和D都是出頭的,創新就是要出頭,要有前瞻性,向上向側都要有一種突破的精神才行,所以創新驅動對接產業本地化,這是廣美的工業設計學院改革的一個宗旨。
從方向上來講,提出了更加專業化,適應產業轉型的要求,我們要密切的和產業對接,更富創新力,來孵化原創產品,同時具有更大的前瞻性,抓住新的機遇。在這里,我們對創新做了這樣一些更加具體的定義,即原理、內容、功能、材料、體驗、模式,全面進行創新。
在廣美的工業設計學院中,其實是有工業設計、服裝設計和染織設計三個方向的,而創新這個理念在另外兩個板塊,即服裝和染織設計中都進行了大量的推進,過去兩年我們服裝設計的同學們在采用新的材料,在材料再造方面是做了大量的探索的,所以去年在北京參加服裝節的時候,廣美的演出是獲得了非常高的評價的,這個是所謂創新的角度、態度和高度,是我們提出來的。
另外,廣美到今天沒有博士點,所以我們立足于自己的條件,本科教育是我們的設計教育中的立校之本、強校之源。而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上,工業設計學院一年招三百學生,加在一起就是一千二,基本上跟咱們江南大學的設計學院的學生規模差不多。
我們不能提出一個非常高的目標,所以我們是這樣設定的,5%的優秀學生應該可以成為創新精英,我們把基本面的大塊培養成職業設計師,也就是同學們畢業的時候能夠找到對應他的那個專業領域的設計工作。大家留心后面,還有40%是受過良好設計教育的公民,出去開個淘寶店,開個餐館,甚至于我們很多同學是有家底的,比如說家族產業,接手了老爸老媽的產業的時候,能夠用設計的思維去運營它,都是很好的。
這是我們的培養平臺。在這樣一個基礎上來講,我們把工作室加項目制,作為整個的本科教學的聚焦點,然后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在14個工作室三大平臺中做選擇,課題驅動,提上跨平臺的合作,多模式的混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實現整個教學的側重點的轉移。從過去的膚淺的泛知識學習,向專業強動手能力提升,從狹隘的造型美學向多維的產品設計提升,從蜻蜓點水的短課程向循序漸進的長項目提升。
在這個基礎上也提出了這樣的16個字作為項目的設置的一些原則:虛題虛做,虛題實做,實題虛做,實題實做。這16個字基本上伴隨著三年級四年級的課題從零開始到最后,通過兩虛兩實的項目模式來推動整個的工作室內的項目制。整個工作室是扁平的小型教學團隊,小的兩個老師多的四個老師,青年教師擔任主導,由于這樣的關系,老師和學生處在共同的環境里面,會有非常好的教學互動,我們的張建(音譯)老師經常是凌晨兩點跟學生再見。
自主決定教學內容,聚焦提升專業能力,這個是整個本科教學的架構,這個版本是2013年的,我知道最近又在做新的版本。本科教學和碩士研究生教學,我做了兩個這樣的簡單的圖,就是為了把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的本科所關注的知識和能力強調出來。然后這個是整個工業設計專業教學的科研定位,大家看到這棵樹是扎根在珠三角,往上走是新的專業方向,下面的藍色的區域是在當初創建工作室的時候已有的,綠色的部分是面向未來的。
我們按照這樣的思路走到今天,66個月的改革實踐,每個工作室都有固定的空間,老師和同學們在這里交流、上課、動手,甚至于有的工作室把學生的作品直接堆在工作室,也變成了倉庫。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每一個工作室,學生都要動手制作自己的作品,然后去接觸材料、接觸結構,對真實的產品有自己的感應。同時還鼓勵工作室之間的跨工作室的多元合作。
在這里我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家具工作室和織物工作室聯合上的一個課程,用廉價的塑料椅,通過改變上面的軟的材料,然后把它改造成一個有現代感的有檔次感的新椅子。
其實在這中間,在這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13屆畢業的這個女生,在工作室跑了一年的廣汽的項目,完了以后畢業進入廣汽,廣汽為她配團隊,二十多人的團隊,由這個本科畢業的小女生帶著團隊,從一個內飾開始,最終做成了一個完整的MPV。
這樣的模式,這些工作室的同學們所完成的作品,在制作的過程中我們也產生了一些所謂在國內明星的學生。他們每個人都在國內的學生圈里有非常好的影響力。另外在2011年剛開交互工作室的時候,沒有人選,但是從去年開始是最爆棚的工作室,所以在這五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謝謝,就講到這里。
目標聽眾
· 設計師和設計教育者
· 產品經理及用研人員
· 管理者、創業者及投資者
· 設計愛好者和學生
關于[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
該會議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主辦,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無錫市工業設計協會承辦。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IXDC)等13家單位協辦。共五屆。
· 2012年:“范疇、方法、價值觀”針對設計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反思了設計學學科研究對象、實踐方法和判斷準則的定位問題;
· 2013年:“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更多地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設計思維在包括健康、服務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等諸多新興領域的應用拓展,以及設計咨詢服務自身的轉型升級問題;
· 2014年:“哲學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哲學方法在理解設計領域復雜現象中可以發揮的抽象和理論構建作用。
· 2015年:“新現象基礎:體驗、策略、健康”圍繞企業用戶體驗、戰略策略、健康醫療等新興共同話題或實踐領域,用經驗分享和學術抽象兩種手段和現象學的方法,在探討設計實踐和設計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時,嘗試將現象學的方法運用到實踐升級和教育轉型當中。
· 2016年:“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也是把會議從“設計教育”引向另一個主題的承上啟下之作。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致力于推動中國工業設計發展近三十年的知名專家、教授,廣東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BDDWATCh發起人、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專家,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設計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第五、六屆“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評審委員會主席,廣州市“紅棉設計獎”專家委員會主席,多個國內外設計獎項的評委。近十年來設計研究聚焦于設計戰略、品牌創建、品牌設計形象、產品創新設計等領域。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前身為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和全國最早成立設計藝術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主要發源地、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示范學院。
經過長期實踐積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與平實求是的學風,注重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追蹤設計學科的國際前沿動態,注重跨學科的跨文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建構起“交叉、融合”為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的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多個相關設計專業領域為支撐、鮮明特色的“大設計”教學和研究格局。培養了大批優秀設計人才和技術與學術骨干,為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