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
2016年[設計教育再設計]第五屆國際會議基礎設計分論壇,該論壇從設計類課程本身的設計出發(fā),與嘉賓共同探討如何實現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革及其理論體系和可行的教學方法。
在本段演講中,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邱松教授,為我們帶來了主題為“構筑設計基礎教育新模式”的演講,他重點闡述了設計基礎教學的改革思路和創(chuàng)新模式,針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通過知識結構與課程設置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并以此作出了設計基礎教育的新模式。
重點獲益
· 了解設計基礎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改革
· 學習清華大學設計教學的創(chuàng)新模式
圖文實錄:
各位上午好,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建構設計基礎教育新模式”,這也是結合清華大學基礎教學改革的成果來的。
這是我的一個簡歷,談到“基礎的設計”,其實我們要跟另外一個概念相關聯——頂層設計。我們的基礎教育其實跟最后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是相對應的,如果脫離這個,可能基礎方案就無法制定,也沒有辦法最后落實。
基礎,其實根據你的培養(yǎng)目標不同,基礎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基礎教學的模式不一定要千篇一律,都要按一個模式來做。就像建筑物一樣,決定于你要蓋什么樣的建筑,是做五層樓的別墅還是一個蓋一個摩天大樓?如果我們蓋一個別墅,可能它的基礎就打到三、五米就夠了,但是如果要做一個摩天大樓,那么它的基礎要打到巖石層。所以說我們的基礎實際上跟我們的培養(yǎng)最后的輸出人才是緊密相關的。
在我展開之前,我想把兩個概念跟大家澄清一下,一個是通識基礎,一個是專業(yè)基礎。很多老師容易把它們弄混淆,所謂的通識基礎,強調的是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的是綜合性的人才。而專業(yè)技術強調的是本學科專業(yè)的知識學習,培養(yǎng)的方向是專業(yè)性人才。
我記得上個月我還跟我們學校副院長探討,他說,我們要不要成立基礎部?我發(fā)現很多學校都在演講的時候說這個問題,都在糾結,我們要不要基礎部?我覺得這個東西沒法直接回答。我跟我們的院長說這個取決于你要什么樣的培養(yǎng)模式,要最后輸出什么樣的人才。如果說要培養(yǎng)一個綜合性的人才,那么我覺得基礎部有必要,如果我只是強調專業(yè)的學習、職業(yè)化的教育,那么可以不用基礎部,進來就可以開始進入專業(yè)教育。
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其實清華的前校長有非常精辟的解釋,我非常認可他所說,他說,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社會的需求者,通才為大,專業(yè)次之。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我覺得這段話說得非常精辟,這是對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做了非常專業(yè)的說明。
學生其實在成才的時候會受幾個方面的影響,一個是家庭環(huán)境,有很多的學生的不良習慣其實都跟家庭有著直接關系,你看到父母就能了解學生為什么會那樣。一個是社會環(huán)境,如果我們的社會都是拜金主義,那么學生可能進來學習就看哪個掙錢,哪個專業(yè)將來好找工作,所以是跟社會有直接關系的,老師再怎么教育他也沒有用,因為他們的價值觀是跟社會相吻合的。一個是學校環(huán)境,學校的環(huán)境,包含硬件環(huán)境、老師以及我們給他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空間,這些共同作用于學生。所以我們說,學生教得好不好,如果單一地說老師的功過,我覺得這不公平。我覺得是跟三個方面都有關系的。
我們到底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呢?普林斯頓大學曾經給學生做了一個十二條的標準,畢業(yè)要達到這樣的標準。我根據這個標準做了一個整合,概括為四個能力:
第一個是思維和表達能力,這是排在第一位,我們有的時候很強調學生學習知識、技能,其實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跟別人表達。如果不會表達,再有能力也道不出來,也沒有辦法跟別人進行協作形成合力,所以要強調學會思維和表達。第二個是合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要跟大家合作,在現在的社會中,任何事情靠一個人都是不能完成,我們需要跟很多人進行合作,所以這種合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效率。第三個是創(chuàng)新能力,這個我不用說了。第四個是學習與判斷能力,這個非常重要,我們現在是信息社會,信息浩如煙海,如何判斷哪種信息有用,哪種信息沒有用?這些判斷能力是很重要的。再就是拓展與持久能力,我們不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擴展知識,這等一會后面會說。所以這四種能力是我們將來要培養(yǎng)的方向,這樣也就決定了我們將來的課程和教學的結構是怎么樣建立的。
在學校里的學習知識結構無外乎四類,一個是知識,我想這個大家應該都能夠理解,因為在學校里就是學知識的。一個是技能,在美術院校里面更加強調的是技能的學習。一個是經驗的學習,這個經驗怎么學?我等一會后面會說。還有一個是方法,這是我覺得更重要的。
下面我逐一地給大家解釋,首先學知識。可能沒有任何人會質疑在學校里要學知識,但是怎么學?這可能有很大的問題,甚至很多老師也不太清楚怎么教知識。
我覺得教知識要注意兩個關鍵的東西,一個是知識結構,一個是知識點。很多老師喜歡說,把我知道的東西全部告訴學生,但老師了解的東西只是知識結構的一部分,你把你的所有東西全部告訴學生,也就是知識結構的一小部分,實際上你告訴學生的知識是不完全的。再加上有些老師保守一些,可能更打折扣。所以我們跟學生講的時候,對于你領域里的知識結構一定要說得清楚。這樣也可以讓我們學習更有效率,同樣教起來也會更有效率。
很多老師說課時不夠,我要講的東西很多。其實我倒想問問,你講的方法對不對?事無巨細地都告訴學生,那課時當然不夠。所以這個時候你要告訴他們知識結構。我打一個比方,不一定合適,我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如何了解城市?首先買一份地圖,然后看城市的結構,找到一些標志物,那么這個城市的結構就相當于我們的知識結構,這種標志物就相當我們許多的知識點。所以只要把這個知識結構和知識點告訴學生,不用所有的東西都給他們說明,學生可以自學,可以根據結構自己搜索知識、學習知識。所以不要覺得只有老師講的東西才是學習,其實學生自學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階段。
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通常很強調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其實這只是一部分,而且還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擴展知識,就是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里展開擴充,其實這種能力更重要,比學習和應用知識更重要。而我們很多人在學習的階段里,老師不注意這方面的知識擴展。我們要能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如果不學會這種擴展知識,那么學習會很有限,在四年里學到的知識也會很有限,如果我們學習了擴展知識的能力,可能就可以幾倍、幾十倍地放大我們所學的知識。
技能的學習,技能其實包括兩個方法,一個是技術,一個是技巧。我們在藝術院校里,很多人強調技能、技巧,而不是技術,技術更多的是跟現在科學技術相關的。很多藝術院校的老師們、學生們認為科技跟我們沒有關系,甚至有了排斥。包括有的清華搞美術的老師,至今還拒絕電腦,至今還不上網。我覺得這實際上就跟社會脫節(jié)了,拒絕了解新的東西。當別人都習慣用這種語言時,你不會用,那你就沒法跟大家溝通了。
學習應用和知識也是很類似,我們要強調學習和應用,其實更重要的要強調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我們不要覺得學了一個技巧、技能,就能一招鮮吃遍天,高枕無憂,其實隨著社會的變化,我們掌握的東西很快就會落伍,那么這個時候就要學會如何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學到的東西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這是我覺得更為重要的東西。
經驗的學習,對于經驗學習的理解很多人有誤區(qū),尤其是老師,認為經驗學習是把我的一生寶貴經驗全部毫無保留奉獻地告訴學生,認為這樣是最好的學習方法,特別是搞藝術、造型的老師認為自己積累了一生的經驗一定要好好地告訴學生,教給學生,其實這也是非常錯誤的。經驗,不是只要老師的經驗。學生和老師的背景、習慣、思維方法上都不一樣,即使拿到老師成功的經驗,也不可能使自己成功。所以說對于經驗的學習,我覺得要在老師教授的時候,首先讓學生去學會體驗和探索,另外就是要注意總結和積累。
這個經驗如何學習?是在老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下,通過實踐的過程積累起來的經驗,這個經驗不是老師的經驗,是學生自己的經驗,這樣這個經驗才是受用一輩子的。所以說我們要學習經驗,但不是學習老師的經驗,是在老師的指導和啟發(fā)下,通過實踐中的過程去創(chuàng)造積累出經驗,所以這個過程很重要。最后,思維和方法。我覺得思維和方法很簡單,就是教你怎么想、怎么做,這可以說是綱舉目張,只有抓住這個思維方法,才是抓住了關鍵,學習了關鍵。
剛才講到的四個方面,其實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在一塊兒,就是說知識、方法,通過綜合性的訓練獲得經驗,最后提升能力,這個過程就是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也是由教授到感悟的過程。其實這就是我們整個的教學體系和最后的教學目標。
這是我們清華大學制定的教學目標:建立“寬口徑、厚基礎、創(chuàng)新性”基礎核心課程體系,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國家意識、基于創(chuàng)新和追求卓越的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專業(yè)人才,奠定較全面的綜合素質和堅實的專業(yè)基礎。因為清華大學是一個國家重點學校,所以它的立足可能跟別的學校有所不同。再加上我們現在的學科變化,大家都知道現在學科已經升級了,設計學院、美術學院、藝術學院分類為一級學科。
根據這些情況,我們把課程進行了規(guī)劃,將必修課、選修課以及名師講座相結合。選修課的范圍很大,是在全校的范圍里,我們的清華選修課有兩百多門,可以是工科的,可以是文科的。這是基礎教學的知識點模型,涉及到社會與文化、思維與方法、視覺與表達和媒體與技術等等。根據這些,我們制定了課程的結構,必修課與選修課。我們看到設計學科的課,完全不知道所以然,三維、兩維到底講什么?我們會后面告訴大家。
課程的結構怎么搭建?我們很多人認為基礎課和專業(yè)課有的時候會脫節(jié),銜接不上。最開始我做基礎教學改革的時候也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覺得應該把我們的專業(yè)課下放,在一年級就開始進入專業(yè)學習,后來我發(fā)現這是行不通的,因為他們的知識結構還不足以去做設計,所以做的東西都很淺,也達不到所需要的效果。后來我想,那么既然我們不可能把設計課下放,那我們能不能在基礎課程里面具備設計課程的思維方法?
通過這個訓練,通過這個實踐,我發(fā)現這個可以行得通,所以我提出了糖葫蘆的課程結構。什么叫“糖葫蘆”?大家吃過嗎?就是通過竹簽子把山楂串在一塊兒。其實我們的課也像這樣,以前很多上的課,沒有人貫穿它,沒有把這些課想辦法整合,打比方說就是一堆零配件,平常不組裝,一直到四年級畢業(yè)設計的時候,到最后再組裝,這個組裝是很困難的,學生可能到四年級,很多課就忘記了,可能抓到什么就是什么,這是很有損失的,而且是對我們的學生是沒有幫助的。所以我想提出整合的概念,就是分裝的概念,我們用一些課程把相關的知識結構進行打包,然后進行分裝,一架飛機兩百多萬個零配件,一下子組裝怎么可能?所以必須要分裝,把翅膀、機頭、機尾進行分裝,最后再總裝,非常方便。
那么實際上串起來的竹簽子就是我們的設計思維和方法,方法是按照程序貫穿起來的,觀察、分析、歸納、聯想、創(chuàng)造、評價,是按照這條線循序漸進的。根據這個思維方法,我們把它建立了課程群,剛才我們說的視角語言、三維基礎,這就是我們的課程群,我仔細地再給大家講一下課程群到底怎么建立。我們的課并沒有創(chuàng)造新的課程,而是把原來的課,比如說素描寫生、裝飾圖案、平面構成、圖形創(chuàng)意進行打包整合起來,然后搬到設計思維方法里逐步地貫穿起來。我們的學習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學習過程,另外一個是創(chuàng)造過程。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即基礎教學的時候比較注意藍色的部分,這就是學習的過程,卻忽略了后面的創(chuàng)造過程,學習的過程是A到B的過程,是有對象的一個學習。其實更重要的是后面的過程,就是由B到C的過程,是一個脫離對象的學習,這個學習其實在我們的基礎教育里面更為重要,因為這塊不重視的話,將來就會培養(yǎng)出很多山寨。通過改革我們形成了這樣的特色,強調通識教育為主的教學模式,必修課和選修課結合。注重思維方法過程的學習,鼓勵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很多老師都搶著上必修課,覺得選修課不重要,其實這是錯誤的。選修課的培養(yǎng),其實恰恰是個性化的培養(yǎng),而必修課是強調必須掌握的知識。
第三,采用講授、討論和實踐的結合,鼓勵探索拓展知識面,堅持名師教授一線授課,我們最著名的教授,包括我們的院長、系主任都在大一上課。然后小班,精講,因材施教,我們把大班40個人減到每個班不許超過30個人,這樣才能保證老師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
統(tǒng)籌原來的師資組成的課程組,建立跨學科的專業(yè)教學平臺。我們的基礎部老師只有十幾個,但是我們動員的老師是多少?五十個。其它的老師是怎么來的?從各個系里面調配過來的,所以我們會在全院里面協調教師。這樣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教專業(yè)課的老師教基礎課就知道基礎是怎么回事了,在教專業(yè)的時候他也可以很好地進行協調。所以通過這樣的老師來上了以后,以前大家很抱怨基礎部,現在基本上不抱怨了,因為這些老師也參與進來了,抱怨了也等于抱怨自己。
我們結合課題具體看一看,這是視覺語言課,相當于以前的寫生課,這是學生剛剛上完了的第一堂課,這是穿了一個月的球鞋。以前我們的課可能上到這里就結束了,最多是表現得更好一些,更深入一些,大同小異,但是這個課對于我們來說只是剛剛開始,接著用裝飾的方式,裝飾的特點是夸張變形,把特點強化出來,然后找規(guī)律,外形已經不重要了,更強調的是組織的關系,一直到最后的聯想和創(chuàng)造。所以最后變成了一個非常抽象的一個畫面,如果把中間的過程,其實它還有很多張,我只是選擇了幾張。如果我們看球鞋和最后的抽象畫,把中間擋住隱藏掉,那么誰也不會想這個球鞋跟抽象畫有關聯性。但是如果我把中間的過程拿過來以后,你就認為有著必然的聯系。所以通過這個學習也讓整個過程得到貫穿,各方面的知識得到提升。
三維造型技術,這個課首先要找一個喜歡的動物,然后找五張圖片,不少于五張圖片,為什么?因為一張圖片不能準確地反映動物的特點,如果有五個圖片就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映過來。找完了以后用三到四個詞來概括,你看這還是一種觀察,在分析的過程里,但是跟剛才的不一樣,你看學生找了很多詞,最后歸納了一下,樂天、憨厚、聰明、友好。在用這個詞語的時候,他已經把他的感覺、感受帶進去了,所以這個時候不是一個簡單的動物本身,而是加進了自己情感的理解。這個時候再用素描的方法畫出來。
這跟剛才的寫生不一樣,剛才只是把對象表達出來,這個是要理解,把自己的感受畫出來,這比剛才更難,因為你要把重要的東西強化出來,把不重要的東西弱化,不要小看這個素描,這個素描在不同的地方可能用法是不一樣的。然后簡化甚至變線,一開始走這個方向,我說你最初的感受表達出來沒有?他說,沒有,說明你的方向不對。緊接著他又往另一個方向走,你看,我們在評判的是始終強調他的感受,然后用鐵絲來做,平面變成立體,兩維變成三維,兩維到三維是學生的坎兒,兩維的思維到三維的思維變化是比較困難的。
你看學生做的第一個小豬,這個是像邊框一樣的,經緯線都有。你別看這個很難看,這是學生最初對于三維立體的認識,所以這個時候老師不能批評,反而要鼓勵他,因為這就是他開始的一個過程。我說,這個不錯,你還有沒有辦法再簡化一下?他說,可以,變成第二個,把經線去掉變成緯線,像一個彈簧一樣。我說,還能不能再簡化?我開導他說,你變成彈簧是不是太單調?這個時候再簡化。我說,你最初對于小豬的幾個詞的認識,這里面體現了沒有?他說,沒有體現。我說,那說明你還沒有到位,再接著做。這個學生最后做了小豬,用了一根鐵絲,你看剛才的四個詞是不是在這里面體現出來了?而且非常簡單。
我們并不是說讓學生非要做抽象、雕塑,而是我們在訓練他的思維。就是說他從觀察到最后一步一步的變成他需要的結果,這就是我們最重要的過程。所以過程比結果其實更重要,也可能最后的結果是失敗的,但是沒有關系,因為只要過程是成功的結果遲早也是可以成功的。所以我給學生評判的成績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個是出勤,現在有的學生出勤比較差,還有一個,是過程,再一個是結果。如果只有結果沒有過程,你這個是不及格的,學生拿著作業(yè),把過程老老實實地保留過來給我,所以這完全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
我們把材料變成面材,用紙做面具,學生做完了以后做得很開心,我們還開了派對,像化妝舞會一樣。我發(fā)現以前用理性的羧邏輯推理的方法很多,其實直覺的方法很少。事實上我們做設計的,特別是搞藝術的,很多是靠直覺,好的眼光是訓練出來的,但是這能不能教?有人覺得這不可以教,感覺是沒法教的。我們也在探討這到底可不可以教,我們這個課就是針對這個來訓練的。
這個能不能行得通?我們做設計的時候,通常是調研、分析、最后邏輯推理,一步一步肯定可以有結果,最后肯定可以出成品,但是這并不一定是好的東西。相反有的時候靠靈感一下子迸發(fā)出做一個東西,可能做得很好。說明我們在創(chuàng)造的時候有兩條路都可行,并不是說邏輯推理是唯一的路。
那么這種靠感知是不是也可以行得通?這個課叫飛翔,也是我上的,首先學生看一個片子《遷徙的鳥》,導演是法國的,拍得非常棒。學生看之前每人帶三張A3的紙,看完以后馬上畫,只有一個要求,不許想,不許畫具像的東西,只能畫線,而且最好是連續(xù)的線。學生當時完全找不到感覺,因為學的韻律、結構全部找不到,有的學生說一開始要畫鳥的形態(tài),我說,不允許。就是一種感受,你看完片子的感受,通過線完全可以表達出來。
你看學生畫了很多的線,為什么要畫很多?因為一開始可能找不到。我讓他畫,逐漸逐漸他找到了感覺。然后畫完以后用一個取景框找到最能理解的、最能代表他感受的線圖,接下來就可以用他學到的知識,比如韻律、節(jié)奏、比例關系,在這里進行微調。之后再用鐵絲做出來,你看平面變成立體,而且是空間的,用鐵絲做,做完了以后以它為母線用油泥來做,就變成立體的。
這個很有意思,就是說學生最開始的時候根本不能預測最后做的東西是什么樣的,做完了以后他自己覺得完全是我想象不到的,所以這個和邏輯性的推理是不同的,因為邏輯是預判最后設計什么樣,基本可以預判出來,但是這個是沒法預判的,所以這種感受是很有意思的,而且出來的形態(tài)也是非常不同的,不常見的形態(tài)。
那么這個并沒有完,我們選擇這里面的一部分用對稱或者平衡的方式做,做什么?做跑車。我們從一個片子的感受到最后做出產品,完成了周期設計過程。二年級的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交通工具,做出來的造型跟我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當時還有一個三年級的老師講,從底盤、人坐的空間慢慢推,但是推出來的形差很多。那么功能上有什么問題?沒有關系,這兩個是可以相互協調的。后來我再展開的時候是又回到鐵絲,做空的殼,用呢絨襪子這種東西套上,就是里面變成空間的形態(tài)。因為時間關系,我不再展開了。
空間的學習,在設計里面比較難,在清華里面真正講空間的課屈指可數,沒幾個老師,而且空間到底怎么講?空間難在你用看得見的東西表達看不見的東西,空間完全看不到,但是可以感受到,所以這在教學的時候,對于學生比較難,一個是平面到三維的東西,這比較難,還有一個更難的是三維實體到三維的空間。
這個時候我讓學生可以到一些建筑的里面考察感受,帶著攝像機、照相機去考察。你看,通過拍一些照片,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學生的著眼點已經不在實物形態(tài),而是在空間的形態(tài)上,這說明他對于空間已經有所理解,從門看里面的形態(tài),拍河,一般拍實體不會關注這些東西,這說明他對于空間已經有所理解了。在這個基礎上做一個服裝的賣場,因為這是服裝班的學生,我沒有強調一定要做中國風格的東西,而做傳統(tǒng)的景觀東西。你看做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帶進來,因為中國的園林空間的東西感受到了,這是一年級的學生做的,并不是三四年級的學生做的模型,做得很大,三個女生做的形態(tài)。所以這樣就完全改變了我們對于空間的教授。
還有一個比較難的是結構,我在后天有訓練,學生通常對于造型很難理解,但是對于材料怎么理解?不是為了美、好看不好看,而是通過結構,通過合理性來做造型,這個對學生來說也是比較困難的,我們的課程就是專門訓練這個的。用很細的木條加上棉線做一個橋,跨度是一米二,木條只有九十公分,要做一米二的跨度?因為沒法拿一根木條直接跨過去,所以必須要接,一接就有結構,所以必須要考慮結構。為什么要用線?線在里面不是起到捆綁的作用,線在里面起到的是結構的作用。那么木條是硬的,是剛性的,線是完全軟的,所以它根本沒有支撐的能力,木條有支撐的能力。這個時候,一軟一硬如何協調結構?這里面非常有玄機。
關鍵是做完以后還要在正中央放兩塊磚頭,這其實很考驗學生的能力,看起來做橋覺得很好很漂亮,一放兩個磚頭,一下子折了。所以放的時候都很緊張,有的女孩子手都在抖,但是一成功以后非常開心。因為很有挑戰(zhàn)性,行就行,不行一下子就不行,所以學生改變了只是從美的角度理解造型,明白了要從結構的角度去考慮,這才是我們設計里的關鍵。而且通過學生的嘗試,做了很多的結構,完全超出我們的想象。
所以你看,學生其實潛力非常大,只要你的好課的題能夠將他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他會非常上心地做。我們的學生原來都是討價還價,作業(yè)可不可以簡單一點?我們沒有那么多錢,后來上完以后,學生,花四五百也不吭聲,熬夜熬好幾天也不說,因為他感興趣。
這是我們的研究課題,研究不是說從研究生就開始做,而是一年級就培養(yǎng)研究能力,這是服裝班的學生,我們完全可以不考慮有沒有專業(yè)的背景。首先研究花的結構和造型,然后最后做一個帽子、花冠,很簡單的材料,紙、鐵絲就可以做,而且這種造型跟我們原來的帽子不一樣。研究鳥巢、洞穴,學生研究織布鳥,織布鳥的編織非常好,而且他們從各種網站找到了很多的資料,最后總結這個造型的規(guī)律,然后把它移植到我們的建筑上。在熱帶森林里怎么樣做建筑,他們提出熱帶的渡假村“鴨梨宅”。通過各種結構,最后作出了這樣的渡假村,可以自己拉上去,這個學生最初連滑輪的風力都不知道,最后將這些知識都掌握了。
這是我們的紙版椅,我快速過一下,也是訓練材料和結構的關系。這也是很有意思的,我們很多的設計做了調研以后,發(fā)現設計脫節(jié)了,就是說調研是調研,最后設計是設計,問題出在什么地方?調研完以后出現了幾個關鍵詞,如何轉變成造型。我了解,我們現在目前沒有課在訓練,我的作業(yè)就是讓學生先在一個詞庫里面找到他要的詞,他找到是“現代、流暢和飄逸”,然后搜集相應的圖。飄逸到底怎么樣表現?
你看很有意思,學生找的圖很準確,頭發(fā),很有飄逸感,但是怎么樣算飄逸?后來通過總結發(fā)現,頭發(fā)要有橫向的發(fā)展,要呈波浪狀,要有一定的體量和層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尾巴,收尾力量往上挑的。流暢是怎么樣的,后來通過分析發(fā)現,線要有一致的方向,沒有交叉和纏繞、彎折,近乎直線,而且是自上往下的。
現代,我們很多人把現代感放在嘴邊,到底什么是現代?大家自己想想到底什么是現代?你說清楚,什么東西是現代的?什么樣的造型可以代表現代?很多人說幾何形,其實都沒有說到關鍵。現代其實跟傳統(tǒng)是相對應的,因為現代和傳統(tǒng)最重要的就是加工方式改變了,用機器化加工。機器的加工,一個是規(guī)整,有的說幾何形,幾何形的加工比較方便,如果是曲線,同樣可以。加工的規(guī)則,直線非常直,平面拋光到位。還有一個特點,因為加工要符合加工的特點,不可能做很大,所以要拆分,要變成單元化的組合,這是兩個特點。
再一個就是單元部件,簡約、有節(jié)奏感,把這些融合進去以后,再做造型畫草圖,感受就不一樣了。最后做了一個跑車的造型,是不是具備了?如果光潔度這些東西做得精準一些,現代更強,飄逸和流暢基本上也做到了。所以我強調做造型,不是說要學會大概地做一個造型,而是要學會精準造型,而不是大概的,那沒有用,因為將來做造型的時候,很多產品系列都必須分得很清楚,造型要精確地區(qū)分開。
動態(tài)的形態(tài)是對于四維的訓練。通過這個訓練,學生對于動態(tài)的形態(tài)產生了很深的認識,這是做的發(fā)球機,里面有編程,這都是一年級的學生做的,他們用兩周的課就完成了編程的學習,所以學生的潛力是非常大的。還有蓋圖章,觸控蓋圖章,這是打架子鼓的。所以要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出來。
最后我稍微擴充一些在研究生教學方面的事情,基礎教學在一年級只是課程這塊,研究生這塊我們要成體系,在理論方面要進一步提高。因為要強調學科的整合,最后應用的領域也非常廣泛。這是我給學生帶的課,用當今最先進的技術來做造型,這是用石墨烯和D30、骨傳導做的頭盔。這是南方航空公司的,把茶點都結合進來。這是研究水生植物,最后做水上建筑。我們其實把科學的實驗引進來了,最后大家得到這樣的結構,因為水里面的結構和陸地上的結構不一樣,用這樣的結構我們再進行空間的分割,最后做出水上建筑。這是對于動物的研究,外骨骼動物,昆蟲的槍膛沒有同心圓,都是這樣弧形的,而我們的飛機管子都是同心圓。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來,這種結構遠遠優(yōu)于它。
通過做實驗也得到了這樣的印證,包括外翹也是跟受力有關的。最后做實驗,這樣的一個體型結構抗彎能力遠遠優(yōu)于方管和圓管,你看受力就會知道,最后把這些結構用到無人機里面,解決了無人機抗摔的問題。最后他們參加了首屆直升飛機大賽獲得了第二名。
這是我們帶學生做了一些比賽,水下的摩天樓,因為時間的原因我不展開了,這是上面的部分。這是通過3D打印做的沙漠的摩天樓,建立的城市。這是做的太空的空間站,環(huán)形的。這是空間站的內部。咱們現在有很多礦產的采空區(qū),帶來次生災害,我們建立了如何填充,我們通過垃圾處理進行填充。這是它的結構,這是我們做的一些燈具。
最后我們看一個成果,看一點就結束了。通過這個基礎,我們可以看到專業(yè)之間的變化。(視頻)
因為時間的關系我放到這里,謝謝大家。
目標聽眾
· 設計師和設計教育者
· 產品經理及用研人員
· 管理者、創(chuàng)業(yè)者及投資者
· 設計愛好者和學生
關于[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
該會議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主辦,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無錫市工業(yè)設計協會承辦。廣東省工業(yè)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yè)委員會(IXDC)等13家單位協辦。共五屆。
· 2012年:“范疇、方法、價值觀”針對設計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反思了設計學學科研究對象、實踐方法和判斷準則的定位問題;
· 2013年:“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更多地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設計思維在包括健康、服務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等諸多新興領域的應用拓展,以及設計咨詢服務自身的轉型升級問題;
· 2014年:“哲學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哲學方法在理解設計領域復雜現象中可以發(fā)揮的抽象和理論構建作用。
· 2015年:“新現象基礎:體驗、策略、健康”圍繞企業(yè)用戶體驗、戰(zhàn)略策略、健康醫(yī)療等新興共同話題或實踐領域,用經驗分享和學術抽象兩種手段和現象學的方法,在探討設計實踐和設計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時,嘗試將現象學的方法運用到實踐升級和教育轉型當中。
· 2016年:“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也是把會議從“設計教育”引向另一個主題的承上啟下之作。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基礎教研室主任,中國工業(yè)設計十佳教育工作者
教育經歷:
1988年,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院工業(yè)設計系
2005年,畢業(yè)于英國布魯內爾大學設計工程學院“設計戰(zhàn)略與創(chuàng)新”專業(yè)
研究方向:
設計形態(tài)學研究與應用、設計創(chuàng)新與品牌戰(zhàn)略
社會兼職:
北京工業(yè)設計促進會理事
北京設計學會理事
中國流行色協會理事
全國自學考試委員會委員
國際設計管理協會(DMI)會員
中國工業(yè)設計協會資深會員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前身為無錫輕工業(yè)學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和全國最早成立設計藝術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主要發(fā)源地、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示范學院。
經過長期實踐積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形成了優(yōu)良的學術傳統(tǒng)與平實求是的學風,注重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追蹤設計學科的國際前沿動態(tài),注重跨學科的跨文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建構起“交叉、融合”為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的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以“工業(yè)設計”為核心、多個相關設計專業(yè)領域為支撐、鮮明特色的“大設計”教學和研究格局。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設計人才和技術與學術骨干,為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