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演講隸屬于2016國際體驗設計大會「設計管理峰會」,在科技創業大潮中,設計、設計者正在經歷著怎樣的變化?在接下來5-10年的科技創業公司中,哪些領域值得重點關注?設計者需要如何準備?連續創業者、設計師吳卓浩為大家帶來他的觀察與思考。
精彩演講節選
· 有很多機會擺在設計人的面前,同時有很多設計人并沒有做好準備,甚至有的人根本不喜歡設計,這種情況下設計師這個職業本身真的是需要好好反思,我們這群人究竟應該做什么事,究竟應該怎么做,究竟可以創造什么樣的價值
· 你有一個想法只需要一秒鐘把它說出來,下面的設計師需要一周的時間把它設計出來,工程師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把它開發出來,而運營人員需要2-3個月的時間去驗證、把它真正跑通
· 其實“O2O”這個詞已經不怎么流行了,但是沒關系,流不流行不重要,它的本質是互聯網作為一個基礎的技術,就像當年的蒸汽機、當年的電力終將成為整個社會的一個基礎要素一樣,互聯網現在也走到了這個階段
重點獲益
· 設計的工作內容正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 如何讓設計在科技創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 設計者需要重點培養自己的哪些能力
現場PPT精華節選
▼需求迅速超過供給:
▼設計需要滲透進公司全局:
圖文實錄
大家好!我是一個特別愛折騰的人,事實上十幾年前我在大學的時候其實就在跟同學一塊折騰創業,但是那時候還沒有“創業”這個詞,雖然這個詞本身在漢語里面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我在創新工場到現在差不多有七年的時間,一共投資超過了超過250個公司,這些公司我也幫助過、觀察過、學習過很多。我自己這幾年也在折騰,也做了好幾家小公司,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特別深切地感受到,作為一個設計師,一方面是真的不能錯過這么好的機會,因為你有機會,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做一些事情,幫到更多的人,改變更多的事情。但是同時另外一方面,也真心感覺到非常巨大的挑戰,而且這些挑戰有些東西是在設計師骨子里面過去所堅守的,現在卻需要被改變。今天我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跟大家分享:人、事、未來。
先從人的這個角度開始說,大家知不知道在過去幾年間,尤其是過去三年間,在世界范圍內(其實世界范圍內主要說的就是美國跟中國),創業領域的設計和設計人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在創業大潮興起之前,作為設計人主要的去處是這樣三個地方:成熟的大公司,人最多,似乎只有大公司有錢、有閑、有情懷來養設計師做一些事情;然后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愿意把設計引入公司的組織架構中,再就是在兩者之間還有一些設計公司、咨詢公司。
而在過去三年間有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成熟公司中設計人員所占比例在增加,影響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創業公司對于設計和設計人有一個巨大的需求爆發,而位于兩者之間的設計公司、咨詢公司,其中大量優秀的人才被雙方極力招攬。中國這邊情況可能還不太明顯,但是在美國,過去三年間有大量的頂尖的設計咨詢公司被收購。
所以其實這帶來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人員的流動事實上更加貧乏,如果說十年前的流動更多的是在同等級的公司之間,但是在過去的三年當中是有大量的人才涌入了創業公司,甚至都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本來我是一個UI設計師,主要的工作就是畫icon,畫了三的icon,但是突然有一個機會擺在我面前,去做一個創業公司的產品總監。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行業人才的變化有一個非常典型的趨勢,大家可以看這兩條曲線,綠色的曲線是設計師的供給量,中國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多設計培養能力的高校,據說有1900多所。但是在過去三年間大家很明顯的感覺到供給遠遠跟不上整個行業的需求,這個需求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創業公司的爆發而引起的。
在這種情況下,事實上需求迅速超過供給之后,帶來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什么?是有很多機會擺在設計人的面前,同時有很多設計人并沒有做好準備,比方說現在有很多孩子他們讀設計專業,并不是因為真的在設計方面有天分,甚至有的人根本不喜歡設計,只是因為讀設計高考分數比較低一些,這種情況下設計師這個職業本身真的是需要好好反思,我們這群人究竟應該做什么事,究竟應該怎么做,究竟可以創造什么樣的價值。
我特別贊成剛才幾位老師所說的咱們不能把自己當成是狹義的設計師,誰規定了設計師只能是畫圖的,對不對?而且當咱我們被放在一個更重要的位置上,這是歷史的機遇,如果說因為我們個人能力沒有能夠做到反而會傷害整個行業。
像我剛剛所舉的例子,畫了三年圖標,然后現在放在一個產品總監甚至是一個創業公司聯合創始人的位置上,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如果說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個狹義的設計師,只是去處理好最基礎的設計問題的話,這個結果是災難性的。一個剛入行的設計師可能會說,我的設計做好了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很美好,萬事大吉。但是當你往前走就會發現設計做好了只是個開始,還有產品研發,如果產品研發做不好就沒有任何意義。再往前走會發現,像周陟老師所說的產品研發做好了又怎樣,產品上線那一刻才是惡夢的開始。
其實我在團隊當中經常會說到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對于設計師,對于公司的創始人都是像警鐘一樣的一句話:你有一個想法只需要一秒鐘把它說出來,下面的設計師需要一周的時間把它設計出來,工程師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把它開發出來,而運營人員需要2-3個月的時間去驗證、把它真正跑通。所以當三個月之后,你發現這件事是錯的,那所有的緣起只是因為你花了一秒鐘的時間說一句話。
所以當我們這些設計人有機會能夠成為一個初創公司聯合創始人的時候,身上的擔子其實非常重,身上所需具備的基礎能力,包括產品和設計的能力,這是支柱,還有技術,這個技術看你做的是什么,如果是軟件的主要的是軟件開發,稍微簡單一點,如果做的是硬件的話,需要考慮供應鏈、生產工藝以及結構等一系列的問題。如果做的是線下服務,你需要考慮很多利益相關者、環境、服務流程等一系列的問題。所以需要考慮的事特別特別多,大家不要覺得成為聯合創始人是非常光榮的事情,背后全是淚。
當然一個特別好的情況是什么?就是現在這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相信設計的價值,所以以我們在創新工場以及在灣區了解到的情況,現在的創業公司里面有10%左右的公司會有一個設計背景的人作為聯合創始人,這個比例前所未有。所以這個變化所帶來的一方面是非常巨大的機會,另外一方面也是非常巨大的挑戰。
而從事的角度上,工作的角度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個明顯變化趨勢。一個確實是不要只盯著產品,產品、服務跟環境是當下我們所要解決的非常巨大的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因為在當下,除了那些純粹的線上產品以外,更多的是會被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人在不同場景當中使用的產品,也包括大量的和線下實體相結合的產品跟服務,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只是考慮產品本身,就會錯失很多的機會,更會忽略很多的問題。
比如說,像滴滴這樣的產品,它和以前我們所做的比如說線上的管理工具、瀏覽器相比,一個巨大的差別就是產品只是它給用戶提供的整體服務當中的一環,只是一個部分。最核心的業務就是駕車的服務,事實上是要通過那些有血有肉的人,那些可能完全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那些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會失戀,也會遇到家里面住院的人來提供的。你沒有辦法通過產品的設計,通過代碼的開發就把你所提供的體驗標準化。所以在這個時候,產品、服務跟環境就必須成為我們做產品設計或者說做體驗設計需要綜合考慮的幾大要素。
當然了,這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跨界的機會多了,大家再也不用把自己鎖在屏幕里面了。像前面幾位老師所說的,產品本身也只是整個業務當中的一部分,或者換個角度來說,如果說產品是“1”,那么需要一系列的零把它放大。這些零包括什么呢?包括運營、市場和商務拓展。
我給大家舉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在Airbnb曾經做過的一個試驗,滴滴也用了類似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個試驗就是:發紅包。完成一個任務發一個紅包,但這個紅包是發給用戶本人好,還是由用戶轉發到自己朋友圈的效果好?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社會學的現象。結果是,尤其是小額的紅包,轉發給朋友的效果反而更好。這是一個什么?首先這是一個很好的推廣,是有市場和運營的功能,但是同時它又完全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推廣活動,它是一個功能。最棒的推廣一定是隨著用戶在使用這個產品功能的過程當中而發生的。
所以其實很多產品都是這樣,在初期的時候產品的核心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開發,除了需要保持一定量,一定力度的迭代更新以外,事實上你會發現大量的需求就是來自于運營,當然這個根本的需求是來自于用戶,這個需求來自于運營,來自于市場,來自于BD,而不是來自于產品自身的改進。所以正因為這樣,設計更需要滲透到公司各個職能部門。讓設計成為DNA的一部分,讓設計不再是只有一小群人所做的事情。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平時所說的用戶體驗也不再相同了。
在我自己的這幾個公司當中所實踐的,我們的思考、我們的體會是什么呢?我們把用戶體驗擴展為一種整合式的體驗。因為在這個里面其實不僅僅是用戶,還有其他很多的利益相關者。他們體驗也是可以被應用,并且需要被滿足的。在這個體系當中有幾大支柱:
第一個支柱是產品與服務相融合,產品適合做那些不同環節當中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服務更適合作為整體業務的串聯,產品更適合做標準化,服務更適合做快速的迭代改進,產品與服務相融合。更能夠從用戶的角度達成效果。
第二個支柱是參與設計,這里的參與設計并不只是引入用戶的參與,在很多情況下需要引入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就像滴滴的例子,之前我們幫易代駕解決他們體驗產品升級問題的時候,我們發現用戶在這個特定環境里面容易搞定,真正難搞定的是什么?司機的體驗。
第三個支柱是大數據驅動,關于這方面如果說以后有機會的話我們可以有更多的交流,過去20年間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了大量的足跡,互聯網上現存的這些數據已經非常厲害了,這些數據是超級有用的,能夠被收集、整理、分析。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一個例子,就是2013、2014年的事情,當有人做了大數據挖掘之后,發現用戶的自拍行為是跟用戶的星座有關的,沒人能夠去解釋這個現象,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從夏天的獅子座開始,連續四個星座自拍分享的行為都明顯超過其他所有的星座,其中最弱的處女座都比其他任何星座自拍分享行為更強。
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通過單純的感性、定性研究得到的,我們認為需要把定性、定量、傳統小樣本量的研究和大數據的挖掘分析結合起來,互相印證,這樣的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就像剛才周老師也跟大家提到的,設計的過程,設計本身是需要被設計的,而在今天真的有很多的機會能夠做這樣的事情。不僅僅是在互聯網這個行業,接下來更多的會發生在傳統行業,有很多的事情,很多的設計本身就是可以被設計的。
最后說一下我對未來的一些看法,以下的這三個方面是我最關注的。
如果說你希望現在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并且能夠持續做五年、十年,O2O是一個好領域。其實“O2O”這個詞已經不怎么流行了,但是沒關系,流不流行不重要,它的本質是互聯網作為一個基礎的技術,就像當年的蒸汽機、當年的電力終將成為整個社會的一個基礎要素一樣,互聯網現在也走到了這個階段。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正在或即將被改造,這個機會多的是。這么多的傳統行業,現在需要被改造的還有幾個?非常多。而且每一個傳統行業都是能夠深挖進去五年、十年的地方。
第二個領域是VR,這塊我也特別看好。如果說大家覺得進入觸屏時代都已經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那么VR是一個真正意義上把虛擬空間跟現實空間相融合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就是在座各位你們是有機會來定義這個領域游戲規則的,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AI,所有人都認同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覺得這也許要等很久以后才會發生。事實上我想說的是,在真正意義上的AI到來之前,短期內也有大量的有限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叫做有限人工智能?我為大家舉一個直接的例子,我相信在座各位你們在自己公司當中,坐在自己辦公桌前實際上身體是很痛苦的,各種各樣的狀況,想想看你的脖子疼不疼,肩膀疼不疼,腰疼不疼,當然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多運動。但是畢竟我們是要長時間伏案使用電腦的,這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沒有出現的大規模長時間伏案工作,都是由電腦造成的。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這些桌椅,這些顯示器以及相關設備不可以根據我自身的情況來做一些調節呢?為什么他們不可以根據我坐姿站姿不同的狀態做調節呢?其實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這些其實只需要非常有限的人工智能,非常基礎的傳感器就可以做到,不需要真正弄一個終結者出來,簡簡單單的不需要花費多少成本就真的可以做到。但是這些事都需要在座的各位一起來推進。這個里面蘊含著巨大的挑戰跟機會。
目標聽眾
· 中高級管理人才
· 追求進步的設計師
· 電商、移動終端等互聯網相關產業從業者
· 金融服務、汽車、家具等行業從業者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現任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VP,商學院副院長。同時也是鉑諾聯合創始人,INWAY Design 聯合創始人,2006年創立谷歌中國用戶體驗團隊,2010年創立創新工場用戶體驗團隊,2012年底創立 INWAY Design。IXDC委員,國內重要的用戶體驗實踐者和布道者。他已經服務和輔導過超過100個成熟公司和創業公司,涉及生活服務、零售、餐飲、旅游、教育、健康、出版發行、媒體娛樂、電信通訊、智能家居、汽車服務、金融、企業服務等互聯網與實體行業相結合的主要領域。
這里擁有全球領先的用戶體驗創新知識。全網獨家,更權威,更全面。
每一年,來自全球領先企業的專家、CEO們都給我們分享最成功的案例、方法與前瞻觀點。幫助數以萬計的從業者們解決產品、設計、運營、技術、管理等5大內容類別的困惑與瓶頸。在這里,你可以觀看500+國際體驗設計大會高清權威視頻課程。
IXDC帶你建立全球視野與能力,解決專業困惑與職場瓶頸,足不出戶汲取讓你成長的海量知識。聯系在線客服:188262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