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侯文軍:交互設計是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的結合

        2019-05-29 10:35:49 閱讀 221740 本文來源:美啊教育
        分享至:


        侯文軍教授從2000年開始正式進入交互設計領域,現任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網絡系統與網絡文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近年來主要致力于將技術和藝術結合,開展信息交互設計中的信息可視化、交互模式、交互體驗評價以及交互式新產品開發等實踐和理論研究。在本次專訪中,侯教授充分闡釋了她對交互設計的理解、對國內外交互設計課程設置的分析及交互設計發展趨勢的展望。



        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了解并投身到交互設計領域的?請您談談交互設計在中國興起至今經歷過的各個發展階段。


        侯文軍:計算機的普及和難以使用,催生出“交互設計”這個術語,專門解決計算機如何更好地與用戶交流互動的問題。從鍵盤鼠標的圖形用戶界面的產生開始,人機交互開始發展。1984年IDEO的比爾·摩格理吉(Bill Moggridge)第一次提出“交互設計”這個概念,這時的交互設計考慮的更多的是各種按鈕的普通狀態、hover狀態、active狀態以及信息導航的設計,是GUI時代。2007年,蘋果推出了首款iPhone,多點觸摸交互通過多個手指在觸摸屏上劃動方式的不同來完成命令,它丟掉了hover交互方式,開啟了交互設計的新時代,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將GUI交互發展和挖掘到極致。隨著Kinect、SIRI、智能硬件的出現,可以用語音、手勢代替觸控,自然交互開始發展,開啟了NUI交互時代,自然交互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的交互設計發展可以說與國外基本同步,尤其是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崔生了交互設計行業,在2000年之后開始越來越被重視,發展也越來越快,這也是用戶體驗和易用性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程度緊密相關的。


        我應該是2000年開始正式進入交互設計領域的,之前做一些計算機圖形學的研究,其實也是對交互有所涉及的。2000年北郵成立工業設計專業,我當時做過分析:北郵的工業設計學生是從工科招生,而北郵是以信息科技為特色的,如果我們的工業設計做造型是不符合北郵的特色的,而且也很難做出特色,因此,當時我們就決定北郵的工業設計以信息產品設計為特色。信息產品設計那就一定是要做交互設計的,但那時不叫交互設計,是將人因工程與界面設計相結合是從易用性或可用性的角度思考的。由于我承擔人機工程的課程,在課程上要解決信息產品的設計問題,因此引入了認知心理學等知識,從此,算是真正投入到了交互設計研究領域。



        當我們談論“交互設計”的時候,我們在談什么?您認為當下對“交互設計”的準確表述是什么?它的定義和范疇從誕生以來發生過怎樣的變化?與哪些學科有所交叉?


        侯文軍:當我們談論“交互設計”的時候,一般都會提到界面設計、互動、用戶體驗、信息架構、用戶行為。交互設計的思維方法建構于工業設計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其實交互設計也分廣義和狹義,廣義地說就是人、機、環境之間溝通和行為的設計,是一種如何讓產品易用、有效而讓人愉悅的技術。具體地說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理解用戶的期望、需求,理解商業、技術以及業內的機會與制約,并基于以上理解,創造出形式、內容、行為有用、易用、令用戶滿意且技術可行的,具有商業利益的產品。而狹義地說,就是設計系統的輸入與輸出,針對用戶需求和期望,設計系統如何配合與響應,設計信息的表現形式、設計系統的使用方式,追求好的用戶體驗,包括功效和情感,讓系統最終達到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方式主動感知用戶的命令、意圖、情感。所以交互設計包含信息的組織設計、邏輯流程設計、交互的結構設計以及情感設計,交互結構設計就是完成任務的方式設計,就圖形界面來說是組件的設計,就如機械零件的設計一樣,我覺得交互設計最重要的就在這里。


        交互設計最初一般理解為互動,單純的表現為人與機器的表面的互動,例如動畫影視中加入人的控制,這時的交互設計主要指的是單純的人的參與,研究的是人的參與的時間和機會,更多應用于多媒體課件制作中。隨后的交互設計就是軟件系統的可用性,主要表現在對軟件的測試評估,這時的交互設計主要是由程序員來根據經驗決定,由于當時軟件主要給專業人員使用,用戶多經過培訓,因此用戶體驗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到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期,用戶體驗越來越被重視,人與機器交互的行為大大增加,而這些交互的行為都需要設計師去定義、發掘、論證。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交互設計師誕生,交互設計主要成為信息產品使用方式的設計,用戶的需求、期望、行為習慣的研究成為重點


        從以上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交互設計是一門交叉學科,它要有一定的對技術的了解、數據的分析和整合設計。既要有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也要有分析能力,還需要創意設計能力,因此它是邏輯思維、發散思維的結合。主要涉及的學科有設計學、藝術、心理學、社會學、計算機技術和管理。



        國內交互設計教育的現狀是怎樣的?您認為有哪些國外的先進經驗可供借鑒?


        侯文軍:國內交互設計教育目前主要在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和數字媒體專業中,沒有設立專門的專業。我們在2010年做過一次大數據分析,當時收集了大量數據,從事交互設計的從業人員主要來自工業設計專業(包含視覺傳達),其次是計算機和心理學專業。大部分交互設計的教育不系統,一般只有一兩門課程,主要以做產品(web、APP、智能硬件)為主,加入互動設計,但其實需要設置系列課程,比如:用戶研究、數據統計分析、交互設計認知理論、用戶體驗度量預評估、信息可視化設計、web用戶界面設計、移動用戶界面設計和虛擬/增強現實交互設計等,現在還應有語音交互設計。國外CMU、普度大學等高校在交互設計方向都設有系列課程,而國外交互設計都設有編程的課程,國內一般沒有。北郵的工業設計專業與國外比較接近,設置有交互設計的系列課程,這些年為互聯網行業培養了大量優秀的交互設計師和產品經理,在行業內有較好的評價。



        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在提速,在全球范圍內受到空前關注,AI跟交互設計是怎樣的關系?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發展是怎樣影響著交互設計的設計流程、方法及發展方向?


        侯文軍:人工智能的發展給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很大影響,交互設計本來就是研究人機交互方式的,它追求好的用戶體驗,由于技術的限制使得人機交互并不能達到自然和諧、高效的狀態,人工智能的發展在促進各種技術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交互技術的發展,語音、人臉識別、手勢識別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因此,也改變了交互設計的方法,交互設計的流程、交互界面的表現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人工智能的成熟使語音助手得以快速發展,語音助手與產品信息架構的整合將使每一個功能都可以被迅速訪問,產品入口不再是首頁,語音助手給沉重的產品信息架構賦予了活力和流動性。因此,交互設計中的信息架構的設計、導航設計都將被人工智能技術取代。又如以往交互設計中的上下文感知的問題,也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使推薦系統的準確度大幅度提高,用戶發現內容的成本降低,產品不再需要復雜的架構來承載不同內容。阿里魯班系統通過深度學習來量產Banner,其實就是將設計師的經驗知識總結出一些組織和風格的設計規律,讓機器通過自我學習和適當演繹,上億的Banner批量拼裝而成,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類生產可被公式化(規范化)的設計。因此,交互設計的改變主要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交互設計的內容發生了變化,不再是設計圖形用戶界面中WIMP模式的組件,通過隱喻來完成感知和認知,而是更加關注情境感知、意識感知和情緒感知的計算來完成人與機器的交互;另一方面就是設計人工智能在產品中的使用,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也會提供更多功能給第三方應用,例如攝像模塊、語音模塊、身份驗證模塊、支付模塊等組件,交互設計就是要設計如何使用這些組件,考慮不同場景和突發事件時產品如何服務用戶,在哪些情境、哪些場合下人工智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用戶體驗,同時也降低產品的開發成本。所以未來的交互設計需要設計師提高技術水平,在更高的層面上探討交互設計。



        時下除了交互設計是設計界熱詞外,體驗設計、服務設計也被廣泛提及,三者還經常被穿插使用,這三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是否有所重疊?


        侯文軍:交互設計、體驗設計和服務設計確實經常被穿插使用,三者之間是存在關聯的,在理論上和實踐中也是有所重疊的。從時間上來說,交互設計出現最早,在中國大約是在2002年左右,隨著互聯網產品的誕生而產生,主要是從人與計算機領域考慮的,來自人機界面,它和計算機領域結合比較緊密;體驗設計是在2006年左右,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的,它的概念更廣泛一些,包括了人的活動,更注重體驗的評估,與心理學領域更密切相關;而服務設計應該在2010年左右產生的,它主要體現產品的整個流程,包括商業和價值。所以說交互設計注重功能,體驗設計注重用戶、服務設計注重價值。也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打比方:把價值分成基本價值、核心價值和魅力價值三個象限,交互設計是解決基本價值的,體驗設計是核心價值部分,而服務設計是解決魅力價值部分。

        服務設計的定義:以用戶為中心,對整個用戶體驗過程的服務引導和質量把控;服務設計以企業為推動力,基于自身特點和商業目標,對于服務運營管理作出的規劃和設計。服務設計意識:以用戶為中心,研究用戶的形態提升競爭力。

        交互設計的定義:以用戶為中心,針對用戶需求和期望,設計定義系統如何配合與響應,設計信息的表現形式、設計系統的使用方式,追求用戶體驗。

        體驗設計的定義:英文叫做User Experience,縮寫為UE, 或者UX。它是指用戶使用產品時的全部體驗,他們的印象和感覺,是否成功,是否享受,是否還想再來/使用。

        從定義上看是有很大區別的,但實際經常混淆,也分辨不清楚,但他們相同的都是面向產品設計,以用戶為中心,但卻是各有側重。



        請您和《設計》的讀者分享1-2個最近您正在關注或研究的理念/領域/問題。


        侯文軍2019年交互設計的發展趨勢是與人工智能結合,注重語音交互、手勢交互以及虛擬現實/AR中的交互研究和設計,以及信息可視化的研究。近年來主要將技術和藝術結合,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與國際知名公司、國內研究院、大型企業等合作開展如:復雜信息系統人機交互綜合評估系統研究、基于本土文化的用戶行為研究與應用交互評估與改進、AR空間信息交互(社交)研究與原型開發、基于AR虛實交互的科普繪本創作等智能化趨勢下的交互設計、用戶體驗和基于AR/VR的交互式新產品開發等實踐和理論研究。近兩年的研究都集中在自然交互的研究與設計,目前承擔了一項北京市人文社科重大項目,項目名稱“北京古都傳統文化挖掘與再利用”,內容主要是建立北京古都文化知識圖譜,挖掘文化之間的關系,用可視化的方式表達古都文化的脈絡。這個項目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用于文化知識的構建與表達,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構建知識圖譜,挖掘交互形式,并尋找文化知識的表達方式,以便用戶更好的利用,通過該項目的研究,我們在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與交互設計的關系。同時也在和企業合作做語音交互、眼動交互和手勢交互的項目,研究語音系統設計元素,交互層級及評估指標。針對眼動交互的論文《 User Defined Eye Movement-based Interaction for Virtual Reality 》榮獲 HCI international 2018(人機交互國際大會)大獎——“最佳論文獎”。

        責任編輯:czh
        分享至:

        聯系客服

        故障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