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
20247人看過
2016年12月3日,廣東設計周“工業設計與產業創新國際論壇”,在琶洲保利世貿博覽館5號館舉行。論壇著重關注服務、品牌、產品三者在互聯網科技和工業化發展的環境中的緊密結合,通過設計引領創新變革,協調科技、商業和資本,生態與資源,人類以及社會,更好的傳遞用戶價值、市場價值和企業價值的共生模式。
論壇中,和碩設計公司設計經理高茂豐先生,帶來了主題為“智慧生活的創新開發趨勢”的演講,他介紹了產品設計的發展歷史,和碩在其中做了些什么,有哪些經驗?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設計應該如何去順應創新開發的趨勢,企業如何才能在這波創業熱潮中生存下去,如何才能避免誤踩雷區?
重點獲益
· 了解智能時代產品的創新開發趨勢
· 了解設計如何驅動智能硬件的發展
· 了解如何在智能硬件熱潮中生存下去
精彩課件
▼硬件功能所引發的蝴蝶效應遠大于單純的軟件開發:
▼不只要有“設計”,更多的是“思考”:
圖文實錄
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和碩設計的Xhadow,那我們今天來跟大家分享的是關于創新下的一個硬件開發的趨勢的這個主題,可是為什么是由我們和碩設計來推敲這個主題呢,首先跟大家來介紹一下,和碩是什么?
我想很多人都聽過華碩電腦,或者是你們有些人可能現在用的是華碩電腦,華碩電腦在2008年的時候,把代工跟品牌兩個業務分家,分家之后華碩持續去經營他們的品牌,而我們和碩來負責在科技代工制造這一部分,和碩設計就是在和碩集團底下的一個設計公司,在臺北跟上海都分別有各自的設計單位。
我們設計中心做的事情,包含了幾乎所有設計服務里面的環節,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們從IT產業出發,一直把我們的觸角往外延伸到其他的領域里面去,把其他領域我們所看到的機會點帶回到IT的產業,這樣子的一個結果,換現在大家比較常用的一個說法來說,就是所謂的智能硬件,或者是IOT,Internet of Things,這也就是為什么今天在這邊跟大家分享過去的這些經驗跟我們所做過的一些事情的原因。
那我們今天要講是一個創新的開發趨勢。我們可以大概先回想一下,在2014年的時候,這個時候,智能硬件剛剛處于一個在開始萌發的階段,啊很多人都積極的想要把他們的觸手伸入到這個領域里邊去。在這一過程里其實產生了很多質量的一些不錯的例子和表現,不管在什么領域里面,包涵什么親子啊,醫療啊娛樂啊生活,這些領域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不過其實智能硬件開發不是一件這么簡單的事情。
在14年以后到16年的這段時間,很多其實挺好的公司,他就在這一波的一個瓶頸之下就陣亡了,所以這里讓剛剛好讓智能硬件的發展得到了一個剛性需求等值,所以說在這一波的淘汰之后,它又喚醒之后,那接下來智能硬件會怎么發展,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想要跟大家一起討論的一個主題,那從這個關鍵詞里面可以看到,現在一個各種行業里面都有非常多的一個在智能化的行為在發生中,所以比如說我們這樣一個淘寶上面搜索一個智能手機,你就會找到至少十幾款不同的產品,這里的行業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在智能化地持續地發生,不過這也有點像1999年用“.com”的時代,那個時候,你只要不管是什么行業,什么事業后面都加上一個什么什么.com,那你就會創造一個跨行機能。
所以這種產品,互聯網這個事情再看下來,感覺好像什么都可以做,但是并不代表做什么都可以。我們現在先簡單把智能硬件在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方式分成兩大主軸,那第一個主軸是所謂的平臺裝置,這個平臺裝置指的就是我們現在比較廣泛常常使用到的比如說手機啊,平板電腦,可以得到廣泛的運用,可以拿來做任何事情,然后還有比較好的預算效果。
另外一種的話就是專注于在做某一件事情的產品,我們叫它應用型產品,這種應用型產品,比如說像GoPro,它就專注于在攝影,按照專業術語在手里那個差距,但是一個實際上屬于這個策略,如果透過了互聯網的概念之后,我們就可以讓這兩種產品之間開始開啟一個溝通跟對話,那我們就在再看一個,所以接下來下一波的智能硬件的一個趨勢可能會在哪里,除了我們剛剛提到了互聯網,物聯網之外,還有另外一部分,就包含在穿戴式的裝置。
為什么是穿戴式的裝置呢,我們想想看從以前的硬件發展從這么大一個,然后變到智能手機的尺寸之后,它的體積越來越小,到穿戴式的裝置開始出現,它們有越來越小越來越貼身的裝置。但這個趨勢下面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在這個越來越少越來越貼身的裝置,他們對身體的質量的一個收集或者是對于用戶他的一些使用行為商品的一個數據的收集,這些都會成為有價值的所謂的大數據,那另外就是在資訊呈現方面,他開始變成是越來越隨時越來越無所不在。
我們可以看到是以前我們說的上網是這個樣子,大概像這樣會有一個屏幕,然后通過電腦,然后來上網啊,聽音樂啊,買東西呀,跟人聊天。我們通過電腦去跟某個物理的世界聯結。不過現在的上網其實也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概念,但這個概念以下的話,其實我們的生活里面,不管是做任何事情都包含了一些都跟上網這個行為一些關聯性,比如說以為慢跑這件事為例,我們在慢跑之前可能第一個就是用網路上有的音樂,然后我們可能用手機查詢上網查詢我應該在哪邊進,然后在慢跑的過程里面我們身上的一些穿戴裝置,它會去記錄下我們身體的一些數據,上傳到網絡上合并成為大數據的一部分,并且再分析。到最后我們可以用通訊軟體再去跟朋友約好到處購物跟跑步。
所以在線下的生活里面,跟以前不一樣的是,上網這個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會隨處地出現。所以這邊想到的是智能設備,它怎么去改變到人的行為,或者我們可以說是智能設備的出現以后,他創造了一些新的高度,我想奧巴馬可能沒有想到09年的時候絕不會想到,在一三年他們全家都會變成低頭族。
我們現在我們可以從產品的也進來看智能硬件的發展,大概都有一些可能性,好吧,有一張圖,那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以前跟現在,我們如果要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那我們該怎么去解決,比如說在十幾年前,大家幾個出去玩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到固定的地點要跟對方會面,我們就要趕快去找到公共電話,然后用公共電話打給對方的傳呼機才能跟你的朋友去聯系然后見到。然后到了移動電話出現的時候,同樣一件事情的執行的方式就有另外一種不同的方法,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情景,一直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可以用,智能型手機當作生活的主軸的一個生態系統,那我們就可以從工業設計來看一些事情。
在產品開發的過程里面,從一開始的產品開發注重在機能的外觀上的表現,一直演進到現在的智能產品,在這中間還有一部分我們稱呼它交互產品,這個交互產品,它有更多跟人之間的互動,可是他們本身并不是真的包含智能的特點,它能夠達到某些功能,可是并不一定是滿足了某些需求,比如說像拍手電燈,我們可以通過這樣子的動作,把開關打開,看著好像很厲害,可是其實你也可以自己走過去把它打開。
那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在人機交互的進化上來說,產品包含一個向上提升的特質,所以在交互產品,相較于交互產品和智能產品來說,智能產品比交互產品還要多了更多的運算能力跟軟硬結合的條件,所以在這個場景里面,通常手機都是扮演著一個accessory的角色。所以我們剛剛講了這么多的智能硬件,智能硬件的特點,智能什么什么,那到底智能硬件是什么意思?我們這邊給智能硬件的定義是一個透過IT技術是產品性能獲得提升的硬件。
那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技能這個方面又有些什么。依照我們系統可以把性能這類事情,定義成一個人的需求,還有達到好的交互,以及滿足用戶的期待。可是我們剛才講的是我們在讓系統提升的同時可以創造出來的價值有多少。
所以其實智能硬件說開了,它就是在我們在實體世界里面跟虛擬的數據咨詢去做交互的一個媒介,而這個交互的手段是整體的一個價值最好的方法的來源。我們這邊可以看一個簡單的案例,大概是之前PEGA的一個設計,它是一個全家人可以使用的智能體重計,這個智能體重計他們使用的是一個納米抗菌玻璃,但是他們發明了這樣一個技術,但是他卻找不到一個相對應的用途,所以他才來找到我們去,希望我們能找出這個納米抗菌玻璃的應用方式。
所以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和研究之后,我們找到了一個重點是在于,體重測量跟身高的數據的量測一直都是家庭里面一個實實在在存在的需求,那在家庭里面還有一些成員,他們在短時間之內他們的體重跟身高會有顯著的變化,比如說小孩或者孕婦。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除了對他們的身體數據做一個測量外,我們是不是能夠做到一些更加智能的交互方式。
所以我想大家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我們要量身高的時候就背靠墻壁站著,然后那一把尺子過去放在自己頭上,然后在你背后的墻上畫一個記號,這樣子去了解小時候一個生長的過程。那現在我們同樣的一個手續,加到這樣的智能產品中去,就可以創造新的高度。就我們只要站上體重計,只要把手放到自己頭上,紅外線傳感器就會去量你的身高,那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交互的手段,就可以讓我們這個產品更多不一樣的跟人之間的聯系。
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這個東西在國外展出的時候,有個外國朋友就很開心跑過來想要試用我們的產品,于是他站上去之后,一看自己的體重,142公斤,身高91厘米,身高怎么會是91厘米,原來他肚子太大,紅外線打到肚子上去了。那當然就是交互需要被分成幾個部分,也是我們之后在這個產品持續去努力修正的地方,人跟人的交互其實是蠻特別的,有很多的途徑,我們在設計這個產品的時候是亞洲的設計師設計的,他從來這輩子沒想到自己的肚子會擋到紅外線這件事情。
OK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雷軍曾經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可是馬云也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但是風口過去之后讓它摔死了還是豬,因為它始終是一只豬。那這句話的意思,我就不用多做解釋,其實大家都了解。不過這個東西就是,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看到了究竟落地跟落到坑里這件事情上來說,我們該怎么去避免自己掉到坑里面,其實這件事情看起來就像是我們什么都能做但是又不一定做成功。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在智能硬件的現狀,它到底是在風口還是在寒冬上的這件事情,因為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我們從這個一六年最新發展出來一個,科技發展曲線Hype Cycle這里可以看到,IOT,互聯網,它的確是在一個最高點,但是他也代表他即將進入一個向下的盤整期,所以在這個向下的盤整期的時候如何令你自己成為安全,不是掉到坑里面而是安全落地的那一個,我想就是我們在之后必須要去了解的問題,如何安全地落地落根。
所以失敗其實還要看為什么?那有些在智能硬件開發過程里面他失敗是因為有些人耍錢,燒光了還無法獲利,有些人是他的產品開發的時間過了預期,那當然如果我們依照我們的經驗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他的戰略的部分,比如說他在左下角人的需求的部分跟他的商業模式之間并沒有重疊,那還有一個常常被大家忽略的部分,就是在技術的難度跟成本上被忽略,或者是被輕估了。
我們這邊可以分開來看就是,這些失敗的原因,那第一個就是在硬件功能上所引起的蝴蝶效應,往往我們在產品開發過程內,我們加入一個功能就會去對它整個成本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且我們去調的話是會用更多的時間跟人力成本去完成這件事情。就像紙箱電視機,在一開始眾籌上得到了很好的籌金,說會包括更多的功能,最后弄成的版本卻是使用紙箱跟手機去結合起來的一個簡化版本。
那第二個是在前幾年不顧成本的,超過了你的想象,那這個地方后面的那臺機器,那個idol,它在Indiegogo上得到了非常好的眾籌資金,大概有三百萬美金,三百萬美金這件事情來說,它的售價一臺五百四十九美金來看,其實遠遠不夠,三百萬美金根本沒有辦法去支撐,這一個成本的價格,那另外一個產品就是前面看到的這個鏡頭,它經歷了兩年的融資,融到了兩千萬元,但是目前還沒有辦法量產,現在經歷了一輪修補之后,他號稱是在明年的時候開始進入正式的量產階段。那當然,我們這里可以看到首先你的投資成本有時候會大于你的想象。
第三個看到的是硬件的技術,也就是說在技術的限制跟使用者的需求之間并沒有交集,尤其是在硬件開發的這件事情上來說他不是一般的重新整合開發的4倍以上的難度,所以我們有時候可以做到一些假的產品的演示,但是我們并沒有辦法去通過那種真的軟件的測評,那這些都是常常常見的一些在產品開發上的誤區,或者是容易讓你掉進坑里失敗的原因。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現在產品的開發的難度幾乎不再像是以前我們產品開發主要關注在美學,工學這些角度上。現在智能產品開發的門檻早就變高了。我們必須從實踐找到需求,我們要滿足人的剛性需求,然后我們還要去了解到商業模式的變化,并且在技術的使用上不能被輕估,也要去使用到適當的技術。
這是2002年的平板電腦,那個時候的平板電腦就是我們期待的樣子。那它有轉來轉去的功能,也是一個使用方式,還有一個超級大的電池容量。在經歷了14年之后,2016年的平板電腦是這樣子的。像這樣的一臺平板電腦可以去滿足到我們生活里面幾乎所有能夠需要用到的場合跟我們一般的需求,所以以前我們認為的手機的多功能應該是像左邊那樣,但是現在實際上多功能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在技術的演進,跟人的需求的這兩個事情一起去定性之后,他會對產品的整個發展的可能性產生更多變化。
所以當每一種新的智能硬件出現的時候,都會帶來一些新的高度與挑戰。比如說我們拿smart watch這件事情來當例子,1977年的smart watch還是用數字方式,可以用按鈕的方式去操控,一路到了之后可以用多點觸控的方法,然后到現在已經有了一些手機可以很好地支援到語音的輸入,所以除了這些方式之外,還有什么我們可以再繼續去想象,有可能會產生更多交互的可能性呢?
這個是在蘋果的發布會,就是第一次的Apple Watch發表大會上的圖片,看到圖片的時候很多人都嚇傻了,你的熒幕居然這么小,兩只手指頭放上去基本什么都看不見,所以由于這種裝置有越來越小,越來越貼身的這樣一個趨勢,那在交互的這個部分也產生了很多的限制跟障礙,所以蘋果當然也很聰明,他們在后面加了一個小小的功能按鈕。那也有很多人去想出了不同的一個操控方法。
我們這里可以看到是智能裝置的輸入法的演進,從一開始的時候很久以前,我們基本上跟硬件的交流都是在鍵盤跟鼠標這個事情上,所以到手機出現的時候,我們就多了更多的途徑,然后一直發展到現在有更多不同的方式,包括技術的演進,而去讓我們看到了新的交互形式,我們可以在這邊問大家一個問題是,比如說,當你在使用VR眼鏡的時候那你的電話了該怎么辦?如果你在用VR眼鏡打僵尸的時候,如果我喊你吃飯怎么辦?那這些都是我們之后可以去想象的一些困難。
那現在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指定輸入的方式,比如說像肌電感應,它可以去感應到手臂里面的肌肉,肌肉連著檢測臺,然后就可以去像這樣子就如圖片看到的去對無人機進行操控。或者是像這個Aria手勢表帶,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圖片想象,那這樣子的話就可以用一只手,它可以感應到我們的手勢,我們就可以去對我們的智能產品做操控。比如說你在開車的時候一只手不方便的時候,就可以運用到這樣子一個手勢的方法,用單手去對智能裝置做指令的輸入。
我們這邊最后看一個簡單的案例,那這個也是由之前PEGA之前所執行的一個設計的例子。那這是一個smart clock,其實它就是一個智能管家,那這個智能管家說穿了就是一個屏幕,但是我們一般的屏幕肯定是放在桌上,那你看上去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可是在放在墻上的時候,我們跟它之間的一個相互之間的位置就會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比如說我們舉個例子,日歷這個事情來說,我們把日歷掛在墻上,其實它把它的咨詢按照重要的層級做了很多不同的分類,我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日期。然后接下來看到就是中國要關注的下一個次要的訊息,是今天星期幾,幾月幾號,那在上面還會有很多的細節,我們想要了解必須要更靠近它,像是把它上面的一些今天宜嫁娶啊不宜什么的一些小小的咨詢,所以smart clock可以透過computer Reasoning(計算機推理)跟Eyeball Chasing(眼球追蹤)這兩種科技來去幫助我們達到一樣的一個交互效果。所以當人經過到一個范圍之后,機器感受到你,它就可以去從待機的狀態wake up,那wake up之后就可以去顯示到一些你會想要知道的咨詢,像一些比較常見的大家都想知道的訊息,但是因為家里的成員很多,比如說家里有爸爸媽媽和小孩,所以當比如說到了經過的時候,這個面部辨識系統就知道說,現在站在前面的是誰,然后去相對應顯示你會想要知道的訊息,解鎖能看到的咨詢。
然后如果你再往前一點的時候,眼球追蹤的效果就可以去發揮它的功效。那我們可以看到說在我們的想要看到的資訊是什么,當我們把視線焦點停在我們想關注的地方的時候,那 他就會去打開我們想要看到的下一截訊息,那通過這樣子簡單的一個技術的一些常見的技術,在搭配上對人的需求的觀察,就可以打造出一個良好的交互的行為。
所以在智能開發的過程里面其實我們有很多的問題,所以我們能看見的只有上面,表面部分,那還有很多在下面,就是也就是說就像冰山一樣20%能看見,80%是看不見的,那我們如何在智能硬件開發的過程里面去讓這20%跟80%的調配,達到更好的平衡,這就是我們之后,大家都需要去面對的,到最后還是一樣用三個圓形的圖去跟大家做一個結論,所以其實做一個好的產品開發,不外乎就是在這三者之間的遞進,我們要滿足人的需求,那當然也要有好的商業模式的思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不要輕估技術開發上面的難度,而且要在這個交集之外再去加上一個對時間掌控的一個概念,那以上就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內容,如果有興趣想要再多了解我們和碩設計的話可以掃二維碼找更多的訊息。
謝謝大家。
目標聽眾
· 工業設計師
· 用戶研究員
· 產品開發人員
· 企業管理者
· 設計學生及愛好者
免費
20247人看過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資深產品設計人,于科技產業超過9年設計經驗,曾任GIGABYTE TECH 高級工業設計師,擔任多款暢銷產品之設計。轉投和碩后任職和碩上海設計中心資深設計經理,擅長于產品策略開發與體驗整合等設計任務,曾負責過九陽、震旦、思科、惠普、索尼等國內外知名品牌多項設計專案,具備豐富創新思維與開發經驗。
中國領先的創意設計與職業美學教育平臺。專注于創意設計及職業美學領域的知識傳播與人才培養。
聚集全球精彩的創意設計、交互設計、工業設計、服務設計、設計思維及時尚美學等類別的教學課程、知識體系、大師觀點、人物訪談、培訓活動等內容,幫助你找到專業提升、職業發展的敏捷通道,實現你內心那成為藝術家的夢想!
學設計,上美啊!
關注微信公眾號(meiaedu)每天獲取最實用的干貨!
直播常見問題更多>>
-
1、我如何觀看直播課?
-
2、直播課程結束后,還可以再學習嗎?
-
3、直播結束后,多久才能回看?
-
4、我該如何與講師互動?
-
5、我可以在APP上觀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