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
2016年[設計教育再設計]第五屆國際會議基礎設計倫理與價值分論壇,該論壇與嘉賓一同討論了在設計的實際運營過程中,需要考慮哪些經營模式和倫理道德問題。
本段演講中,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張增田教授,為我們帶來了題為“倫理及其教育:基于企業倫理教學與實踐的思考”的演講。張教授帶我們了解了什么是倫理,商業的、企業的、個人職業的,每個企業和每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的責任,也需要去遵守一定的規范。他認為,教育應該淡化知識體系,要體現實踐性,注重深度參與,多進行情景分析、案例分析、問題討論、組織調查以及角色扮演。
重點獲益
· 了解什么是商業倫理、什么是企業倫理
· 了解企業為什么要制定管理規范
· 了解設計師應該如何去規范職業倫理
圖文實錄:
各位下午好,很榮幸被這次大會邀請來做這么一個演講,說老實話接到邀請的時候,我也覺得很為難,但是大家看到我這上面的題目,因為我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做商業倫理教學的老師,我想今天到這個地方來是一個外行,今天參加會議的都是做設計教學和做設計的人,我純粹是一個外行。
但是外行又不見得,中國有一句話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我好像還不是一個和尚級別的,我也不好念經。外來的和尚好念經,而我做的企業倫理的教學。所以我想只能沾邊地講講,今天下午我和大家分享的是類比的方法,基于我個人從事十來年的企業倫理教學經驗和實踐思考談一談對于設計倫理的認識以及設計倫理教學的設想和建議。
其實我這么多年來,在中國科大從事商業倫理的教學最大的體會就是這門課究竟什么是商業倫理?什么是企業倫理?這個基本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學術界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
大家比較泛泛地說,什么是企業倫理?就是企業中的倫理,倫理是什么?幾年前我一直呼應的是中國科學院應用倫理學的張教授在一本書里面做的定義,他說,應用倫理學是在特定的實踐領域中就重大的矛盾問題所開展倫理商議的平臺。他把應用倫理,包括基因倫理、醫學倫理、企業倫理都規定為這樣的商議的平臺。
但是我在教學中發現,商議的平臺來解釋商業倫理很困難。年初的時候我接受了商業評論雜志的約稿,寫了一個關于《商業倫理的基本問題》的文章,很快發出來了。
但是寫完了以后,我又繼續思考,我最新對于企業倫理的界定是這樣的,我簡化了,為什么我講這個?我認為要想弄清楚設計倫理,包括企業倫理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必須要把這個基本問題搞清楚。所以我這里重點地談一下我的基本認識。
我認為所謂的企業倫理實際上就是企業內部所形成的,基于自律的行為規范和責任共識。
就是說我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行為規范,一個是關于責任的共識。我始終認為,企業倫理相對的是什么?是企業法律。為什么這么說?其實當我審視企業法律的時候,我發現法律正好和倫理相反,是從外部強加給企業的,是基于他力的行為規范和責任規定,所以當我們理解企業倫理的時候一定要把它和企業的法律對照比照地進行思考和理解。
實際上我們會發現它有兩項基本的內容,一個是基于自律的企業內部行為規范,一般來說在大的企業里面會有倫理信條,一般國際跨國公司都有倫理信條,一般大的國際企業都會有員工守則,現在國內的有些企業有員工守則,但是缺少的是倫理信條,這是我個人的觀察。
那么倫理信條差不多是六七條,都是一些口號式的,和企業的基本理念會相適應的,具有廣泛的約束性或者說更加抽象,是企業所倡導的,由企業的高管們集體所設立的。而員工守則則會比較具體,對員工各個方面的行為都會做一個詳細的規定,這是對一個企業的內部會有這樣的系統。這是屬于企業倫理的。
所以過去我們說企業經營中的倫理,一般來說是這樣界定企業倫理的。如果你把企業倫理理解為企業經營中的倫理,你會發現所有的企業沒有差別性。然而我發現,企業倫理因為企業不一樣,倫理也會不一樣。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企業倫理既是一個使然的東西,通過歸納來看分類,不同的企業是不一樣的。同時也是一個應然性的,企業應該做什么。在應然這方面,每個企業幾乎是沒有太多的差別性的。這是第一塊的內容。
第二塊內容,我說它是基于自律的責任共識,企業關于應當承擔哪些高級責任的一致認定,這里面最關鍵的是“應當”,我們知道前面看法律的責任,如果是基于法律責任,它是外部強加,必須要承擔的責任。不是應該,而是必須的。
而企業倫理規定的責任,我應該承擔這些責任,而必須的責任一定是基礎的責任,比如說企業責任的劃分一般會劃分成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是法律強加給企業的,企業間沒有差別性,社會責任,不同的企業對于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的界定不一樣,這就是企業倫理所具有的差別性。
大家可以稍微琢磨一下想倫理是什么,在漢語的語境里面,倫理就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相處法則,一般來說倫理會表現為一種特定的規范。所以第一層的意思就是說,基于企業的內部行為規范,它屬于倫理的淺表的意思。
但是我們想想,為什么我們對于行為的雙方要做行為規范?用意何在?根本上來說是為了要求社會主體在特定的關系中要承擔起你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所以“責任”是企業的倫理,也是企業倫理的核心內涵。
我規定行為加以規范,其實是為了追求某種責任,而責任是什么?責任實際上就是為你的效忠對象的利益負責任,你要付給它一種特定的利益,這就是一種責任。其實我們也可以稍微觸及到倫理學里面的幾種道德推理方式,比如說功利主義的,義務論,契約論,目的論的道德推理方式,我突然發現每種方式都是暗含著對責任對象的效忠。
功利主義,我們知道功利主義的基本原則是為大多數人的利益負責,就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這樣的道德推理方式是蘊含著為大多數人負責。
如果是契約論,就是自由主義的道德推理是說,我們的行為什么樣具有正當性?我們先簽訂一種契約,然后行為的結果是什么?我們不關注,只關注行為的過程是不是尊重雙方所既定的契約,這樣的一種道德推理方式是對建立契約的雙方負責任。
我們也有一種康德所發展出來的義務論,我們稱之為絕對主義的道德推理方式。這種道德推理方式是說,康德說,真正的道德要把我們的個人偏好喜好全部抽去,處于純粹實踐理性,如果你的行為是處于純粹實踐理性,那么你就是一個道德的行為。
他說,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把人做目的,一個是可普遍化,別人也愿意這么做。所以這種道德推理方式是對所有人負責,強調的是倫理底線,比如說我們對于人權的尊重,那就是康德的理論論證的。
古希臘的時候亞里士多德所開創的目的論的道德推理方式,他說,什么樣的行為是道德的?只有為良善的目的采取了最好的方式,實現了這種良善的目的,那么這就是道德的行為。
他舉了一個例子說,長笛應該分配給誰?長笛有很多種分的方式,但是最道德的分配方式應該是分配給那個演奏長笛技巧最好的人,這就是一種目的論的思維。那么目的論的思維是對共同體的良善,所以是對共同體負責的,對共有體的所有人負責的。
所以我說,我這樣界定和倫理的基本概念又是能夠相契合的?;诖耍医ㄗh回到設計倫理上來,對于設計倫理我想做這樣的觀察,我們看到當前流行的定義有兩個,一個是我們企業倫理一樣,是設計中的倫理,第二,我看到一篇文章說,設計倫理就是指設計中除了實用、經濟、美觀之外的第四項原則。
我們知道這兩個定義是有缺陷的,第一個定義,和所有的應用倫理一樣,它是一種循環定義,并沒有把后面的倫理具體化,設計中的倫理究竟是什么?不知道,他說,設計倫理等于設計中的倫理,沒有解釋。
而除了“第四項原則”和前面的實用、經濟、美觀,它很難解釋企業倫理,它是把設計和倫理分割開,不是一個整體,因為我們知道設計倫理應該是一個整體才對。
根據應用倫理的特點,所有的應用倫理其實都是特定的人,特定的社會主體的倫理,比如說企業倫理是企業及企業人的倫理,醫學倫理是指醫生的倫理,會計倫理是會計師的倫理,教師倫理那是我們教師的倫理,沒有行為主體的倫理是不存在的,所以設計倫理首先是設計師的倫理,并不是一個設計中的倫理,當然也不是設計院、設計所的倫理,這是一個基本的理解。
那么為什么這么理解?其實從這一點上來看,我一開始就說,基于企業倫理來談設計倫理,我這么類比思考的時候,我發現企業倫理和設計倫理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設計倫理其實是屬于設計師的倫理,而講到設計師的倫理就是一種職業倫理,職業倫理不能簡單地等于職業道德,我等一會會談到這個問題。
而企業倫理不是一個職業倫理,可能勉強地界定為事業倫理,它們的區別在哪兒?比如說企業的經營人,高管、員工,包括企業的經營者并不是職業,可能會壞,除非企業家可能會成為終身的職業,而我們的設計師不管到哪個設計所就職,永遠就是干設計的活,所以是一種永久的工作,不會換的。
這樣一來我就把設計倫理參照企業倫理的概念,盡管它們有區別,但是這個區別不是本質性的,我界定為這樣,就是設計師自認的行為規范和責任擔當。這個定義基本上是復制了企業倫理的定義,但是內容不一樣,它和企業倫理的定義不一樣。
第一個,設計師自認的行為規范應該是什么?應該是設計師協會所制定的道德準則。而我們企業倫理可以是不同的企業,不同的企業有自己的倫理,有自己的規范,企業與企業之間不一樣。而一個國家,甚至在文化和經濟越來越全球化的時代,也許我們跨國經營的時候還要遵守國際、其它國家協會制定的倫理準則。
我們在一個國家而言,你的所有職業人員都從屬于全國的協會,這個協會一般會制定從業人員的行為規范。很遺憾的是我搜了一下中國的工業設計協會網頁,我沒有能夠在上面看到設計師的倫理規范,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倫理缺失,因為規范都沒有,有形的規范都沒有建立起來,這是一個。
第二層的意思,我們設計師自己認為在基本責任之外還應當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就是一個設計倫理的第二個部分,它完全是基于自律的。
其實從把設計倫理和企業倫理進行比較以后,我還發現了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談一談設計倫理為什么必要的角度。我們說設計倫理的意義,我認為它是設計責任的唯一保障體系,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我們看到美國的威爾遜約翰遜把組織分成四類組織,生產性組織、工藝性組織、應付性組織、程序性組織,我把它借用過來,我認為我們的活動和工作其實也可以分成這樣四類。
生產型工作的特點是活動工作過程外面人可以看得清楚,勞動的產出也可以看得清楚,這就是生產線上的工人最基本的工作特點,適用計量的考核。
程序性的工作,是指工作的過程可以看得見,可是結果不一定可以看見,比如說警察,監獄里的獄警會把過程做得很規范,但是囚犯的改造結果是不是在服刑期間管理工作能夠起到作用?這不知道,所以很多事情要變成程序化,因為結果看不見,只能看到過程,就是會重視過程。
工藝型工作,結果可以看見,過程看不見,像很多的職業,特別是設計職業是最富有工藝型工作特點的,帶有藝術性的工作,天天在家工作怎么把東西設計出來?看不見,但是我只看到結果。
應付性的工作,什么都看不見,比如說警察巡警在街上,你看不見他做了哪些工作,可是如果治安好是不是他做的?也不知道。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工藝型的工作特別需要自律,特別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凡是關乎良善的職業都安上法律的制約的框架,比如說《會計法》、《律師法》,但是設計的法沒有,所以靠什么?只能是倫理。
基于上面的認識,我認為我們設計倫理的教育框架應該是這樣三個,第一個教育目的,應該讓未來的設計師明曉這個職業的內部規范是什么,我們現在缺乏這個規范,要推動這個規范建立起來。第二個形成和固化職業活動中的高級責任意識,這個高級責任意識就是社會責任、人類責任,超出客戶,對你的客戶之外的,對同行之外的責任,這是一個。
第二,教育內容應該是這樣幾塊,比如說設計倫理的本質是什么,功能是什么,為什么是必要的。然后要看一看比較一下各個國家同樣的設計協會道德準則有什么差別,崇尚什么樣的道德理念。
作為應用倫理必須要講道德推理方式,道德推理理論,這是倫理學里面的基本內容,還要討論設計師的責任框架是什么,我們還有很多設計大師對于設計倫理是怎么看的,還會考慮設計師的角色沖突,因為在不同的責任中,設計師應該怎么樣體現倫理的責任。
教育方法應該淡化知識體系,對于搞設計的人不要講體系性的知識,而要體現實踐性,注重學生的深度參與,建議多用情景分析、案例分析、問題討論、組織調查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這是我個人在企業倫理的教學中經常用的方法,我要講的內容就是這么多,謝謝各位。
目標聽眾
· 設計師和設計教育者
· 產品經理及用研人員
· 管理者、創業者及投資者
· 設計愛好者和學生
關于[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
該會議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主辦,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無錫市工業設計協會承辦。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IXDC)等13家單位協辦。共五屆。
· 2012年:“范疇、方法、價值觀”針對設計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反思了設計學學科研究對象、實踐方法和判斷準則的定位問題;
· 2013年:“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更多地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設計思維在包括健康、服務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等諸多新興領域的應用拓展,以及設計咨詢服務自身的轉型升級問題;
· 2014年:“哲學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哲學方法在理解設計領域復雜現象中可以發揮的抽象和理論構建作用。
· 2015年:“新現象基礎:體驗、策略、健康”圍繞企業用戶體驗、戰略策略、健康醫療等新興共同話題或實踐領域,用經驗分享和學術抽象兩種手段和現象學的方法,在探討設計實踐和設計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時,嘗試將現象學的方法運用到實踐升級和教育轉型當中。
· 2016年:“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也是把會議從“設計教育”引向另一個主題的承上啟下之作。
官網:http://rededu.jiangnan.edu.cn/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前身為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和全國最早成立設計藝術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主要發源地、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示范學院。
經過長期實踐積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與平實求是的學風,注重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追蹤設計學科的國際前沿動態,注重跨學科的跨文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建構起“交叉、融合”為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的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多個相關設計專業領域為支撐、鮮明特色的“大設計”教學和研究格局。培養了大批優秀設計人才和技術與學術骨干,為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