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MF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 課時 時長:20:40

        分享至:
        收藏

        免費

        2016年[設計教育再設計]第五屆國際會議基礎設計CMF分論壇,該論壇從色彩流行趨勢出發,與嘉賓一同探討了CMF的發展現況及未來趨勢,尤其通過了大量的產品實例,和大家分享了CMF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

        本段演講中,來自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的副教授張寒凝老師,帶來了主題為“CMF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探索”的演講,為我們介紹了江南大學的CMF實驗室和CMF在江南大學的課程中的實際應用與教學思路,以指導方向明確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將創意概念落地,探索一條能將企業實踐和課程教學更好地結合的道路。


        重點獲益

        · 了解CMF研究的現狀和教學改革

        · 了解如何跨專業跨領域的進行創新、研發

        · 了解CMF應該如何與企業培訓相結合


        圖文實錄

        大家下午好,非常歡迎你們來到江南大學。我這次跟大家分享和交流的主要是從教育角度跟大家分享和交流一些我們所做的事情。我今天下午為大家講的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們的CMF實驗室是怎么樣建立的,目前的研究現狀有哪些。第二個部分就是從教學、科研的角度來講一下如何將CMF帶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也是這兩年我的一些體驗和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介紹一下我們的實驗室成立,我們的實驗室是從2014年開始建立的,大家可以從我們實驗室的題目名稱當中看到我們是一個聯合創辦的實驗室,是與無錫卡秀堡輝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這兩年里面我們也做了很多事情,非常感謝有這樣一個好的合作伙伴給予了我們實驗室大力的支持,他們今天也來到了現場。我們的實驗室其實初衷是通過產學研的合作去建立一種平臺,希望院校、企業、廠商、設計師能夠通過我們這樣一個大的平臺進行行業的服務和社會服務的資源分享,這是我們的理想。

        這兩年我介紹一下我們主要舉辦的一些活動,我們和卡秀聯合舉辦了兩次比較大型的CMF趨勢研討會。在研討會期間,它的參與者主要是包括了一些CMF的設計師、材料廠商、高校老師等等這些人員,通過我們大會期間舉辦的多個形式大家一起參與跨越了不同的專業、跨越了不同的領域,使大家能夠近距離的坐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想真正成功的意義可能是在于讓原本根本不可能見面或者根本不可能坐在一起交流的不同業界的同事或者是專家坐在一起,分享一下CMF的經驗,同時通過這次分享大家也得到了許多關于CMF非常好的想法以及如何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想法,我想這是最重要的意義。

        20160927121422589.jpg

        在這兩年當中,由于我們實驗室成立時間比較短,所以它的成果主要是有以下,聯合卡秀發布了兩次CMF趨勢報告,我們誕生了第一期刊它的名字叫《CMF趨勢》,還有現在正在做的一個比較艱巨的工作,因為對我們企業來說、對我們學校來說也都是一次初步的嘗試,就是要建立一個關于涂料、關于材料的色彩數據庫的建設。

        在數據庫的建設當中和在我們實驗室的科研當中,我們也搜羅了大量的關于CMF的研究方式,這里面很多,我想在座的各位我看到大家一直在拍,拍的原因就是在于大家對這塊的知識是非常渴求的,而且大家都在思索究竟我們的CMF怎么去做、用什么方法去做,這樣一種資源我想其實是非常寶貴的,我們也是想給大家提供這樣一種資源去研究它的方法、研究它的工具,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為大家能夠提供出更加適合廠家、企業、院校研究的專業設計方法,這也是我們的理想之一。

        第二個部分是依托于我們的實驗室,我們也將我們的CMF引入到了課程教學當中去。大家都知道,目前來說我們高校當中以CMF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設立的院校并不多見,而且大家去照相館的CMF教材也是很少的,所以我在教學當中確實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

        在這個困難當中我們一直在思索如何融入到課堂當中去,我們的學生需要怎么樣一種CMF設計的方法和知識,我們如何跟企業對接,如何為社會服務,如何讓學生更好的走進企業、更好的工作這也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首先我們看一下企業的CMF設計的現狀,我們做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座的可能有很多都是來自于一些企業的CMF設計部門。因為現在CMF也是近兩年才發展起來非常熱門的一個專業,調研下來之后發現很多企業都設立了CMF設計的一些部門但是里邊組成的成員和專業背景大多來自于視覺傳達、工業設計,究竟有沒有專門的CMF設計人才呢?相對來說還是非常稀缺的,所以企業對于CMF設計人才這塊需求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迫切的。

        最近企業也是非常非常重視CMF設計的這一塊,如何對他們的員工進行培訓也是非常重視的,另外一些企業專門從事材料的研究、表面處理工藝、材料商這一類的企業,他們的優勢在于什么?他們對于市場上的一些材料、CMF的趨勢非常了解,對技術上他們已經非常成熟了,比如說一些表面加工的工藝、一些材料的功能、一些涂料的噴涂技術,這些都是非常成熟的,但是這只是設計的一方面。

        這些企業所缺乏的是什么?是自主研發的能力,就是具備這樣成熟的技術和成熟的材料,如何讓我的材料能夠有自主創新,讓他主動的去尋找能夠附載在產品上面去尋找它所負載的載體。我了解的這些趨勢,我如何根據這些趨勢、根據我的材料工藝去拓展我自己的趨勢,這一塊相對來說可能也是比較迷茫的一個點。

        結合我們來談談,這是我們的課程教學。目前來說課堂的方式主要是以下這樣幾種,一種是通過項目的形式帶入課堂,然后學生提出設計方案。另外一種就是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去解決,產生的是一些概念性的方案。第三個是我們挖掘一些用戶的需求、市場的需求,根據這些需求來轉換成一些原型,基本上都是存在于這些理念的發現或者是高度。

        所以說很多廠家和企業有這樣一個想法,就是說你們學生的概念很好、創意很好,但是不落地、不接地氣,我們也聽到這樣的反饋,因此這也是我們在教學當中所需要解決和思考的問題之一。

        我們的教學優勢在于學生的思維和創造,他們不受到一些很具體的條條框框的影響,他們的思想真的是可以天馬行空,有時候的概念真的是讓你非常的驚嘆,但是我們也發現在教學的后期當中很好的一個概念落實下去好像就進行不了了,只讓它飄浮在空中好像空中樓閣,這里有一個斷裂的鏈條沒有銜接起來,就是如何將企業實踐的東西和我們在教學當中結合一起,缺少這樣一個鏈條的連接。

        基于以上的幾種方式和模式的思考,我們大致得出了這樣一個教學思路。CMF色彩、材料和表現工藝作為基礎的一部分和作為終端的產品、作為應用的產品這樣一部分,他們既可以作為起點也可以作為終點,這兩者可以互為起點和互為終點,連接是什么?就是通過設計來連接。

        第一種方式,我們可以從材料、色彩和表面工藝基礎性的知識和存在的一些現有的材料趨勢我們從這個方向出發,去探索如何得到更好的產品、如何附載到什么樣的產品上去更加合適,這是一個方向。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從產品出發,我的這個產品究竟需要怎么樣的一種色彩、怎么樣的一種材質、怎么樣的表面處理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使得這個產品達到最豐滿的個性化這也是一個方向。

        因此這兩者從起點到終點的目標轉換加上設計就將這三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但是我想這樣一種教學方式也多多少少能解決學生天馬行空概念的設計不夠落地、不夠實在的這樣一種方式。

        這種方式我們就延伸下來,得出了五種教學的方式。如何去通過剛才的思路帶入到我們的設計教學當中去,大概分為這五種。一個是企業的加入、主題導入、趨勢引入、技術進入和科研深入。

        首先企業加入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課堂當中會邀請CMF的設計師、工程師加入到我們的課程當中來,全程參與我們的教學指導,在我們的課程前期這些工程師和設計師為我們的學生提供第一線的知識、嘗試、技術還有一些研發,為我們學生提供了非常生動和非常實際的講解。

        在課程的中期,工程師、設計師參與學生的討論,使他的一些理想和概念能夠成功的轉化為比較實際的東西,在課程的后期工程師和設計師對這些方案進行評估,通過企業加入到我們的課程當中去學生增加了對這門課的興趣,不會只停留在一想到我們的CMF課程就想到一些很枯燥的技術參數或者是工藝處理,因為我們的學生現在的專業設計都是一些藝考生,他們對于工程類的、技術類的、機械類的知識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陌生,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所以產品設計和工業設計這兩個專業的相加使他們彌補了只懂得技術或者是只懂得審美或者外觀這兩方面的缺陷,使他們得到了完美的互補。

        第二點是主題的導入。所謂主題在這類課程當中,我們是避免掉非常具有具體限制項目的主題,我們要求的是一種開放性的主題。舉個例子,我們有一門課當中為大家出了一個主題是體驗觸的主題,是一個非常開闊性的主題,大家通過體驗和觸主題去搜羅各個方面對這個的理解,可以是感官的、可以是色彩的各方面的理解,通過寬泛的理解之后最后落到一個點上去。

        比如說我們首先從趨勢、從色彩、從大自然的色彩趨勢當中去提取它的一些色彩,它的光澤去做出一些試驗,前期的調研分析部分。可以從感覺的部分,如何實現通感之間感覺的互換從而形成人們的體驗。還有就是從造型的方法當中加以探討,不同的材料組合在一起會產生怎么樣的效果,這也是需要學生去在課堂當中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摸索,當然這個過程當中是非常有意思的過程。

        可以看到兩樣毫不相干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是怎么樣的一種經驗,還有就是關于表面處理這一塊我們要教會學生怎么樣做出極致的感覺,表面處理的精致化如何體現產品的技術感。那么從幾個方面之后,我們最后要求學生放開思路,從前面的調研和分析當中應用自己所得出來的一些方法結合感官,能不能去探索出來那種更新的材料或者是更新的表面的方式也就是它的表皮。

        第三點是趨勢的引入。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也遇到了實際的問題,我們的CMF課程現在也就是材料與工藝這門課程的延伸,在以往傳統的教學當中材料和工藝無非就是講的大家都學過的像材料學的一些專業,比如說塑料、玻璃,它的物理特性、化學特性怎么成形等等是一些從書本上非常枯燥的數字得來的,但是這樣的教學效果其實得出來的是什么?

        你往往會看到學生設計出來的方案已經是幾十年前很老套的一些表皮處理或者是色彩處理材料,已經是走了別人設計師走過的道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拓展學生的視野,讓他們與國際接軌,所以在這期間將趨勢引入,讓他們了解國際性的色彩趨勢、材料趨勢以及如何分析這些趨勢的工具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我們在課堂當中把我們的合作伙伴得出的流行色趨勢,通過這樣一種直觀的方式讓同學去了解他看到了、體會到了這樣的色彩和趨勢是什么樣子的,這樣比直接啃一本書或者是看文字和數字來說要直觀得多,而且也能夠引起他的興趣。我們也教授學生一些如何去進行趨勢分析的方法,比如說制造一些圖表,如何搜集這些產品、如何對這些產品進行處理,用怎么樣的一種表格對他們進行排列,這張圖表就是我們在教學的探索當中和實驗室的科學研究當中所做的工作,就是對于趨勢的報告我們正在做,還沒有發布,等到有機會的話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發布的時候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分享。

        再一點也非常重要的是技術的進入,我們在教學當中通過一些場景、通過一些趨勢告訴同學們,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材料背后使他們了解技術,而不是覺得技術是很枯燥的東西。教學當中有一種說法就是我來做設計、我來做外觀,剩下的就交給工程師好了,但是現在不是這樣,你不懂得技術怎么去研發你的材料和產品?這是我們必須要具備的知識之一。

        另外我們會為學生講述一些材料的基本結構、參數,當然這些知識和專業性的技術知識相比不是那么專業,我們都是經過篩選使它更適合于我們的學生,使他更加理解,包括后期一些技術測試怎么樣測試這些產品的色彩、產品的表面,我們在課堂當中也會帶入一些很直觀化的樣品讓同學去看同樣一個色板技術的不同會帶來千變萬化的效果,當同學們看到這樣一種變化就會覺得非常有趣,所以說對技術的鉆研也會帶來直接的興趣所在。

        科研的深入這也是最后一點,因為我們的實驗室一直都是與科研分不開的,我們實驗室也在做一科學方法的探討和研究,主要包括有以下幾種,一個是流行色這一塊,再一個是材料應用這一塊的,還有是風格的方法。這是我們在教學當中比較普遍才能的是針對色彩梳理的坐標和圖表,這也是我們做的數據庫的基本的色票和色樣,使設計師能方便、更快捷的應用這也是我的理想所在,今天我大致的交流和內容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目標聽眾

        · 設計師和設計教育者

        · 產品經理及用研人員

        · 管理者、創業者及投資者

        · 設計愛好者和學生

         

        關于[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

        該會議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主辦,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無錫市工業設計協會承辦。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IXDC)13家單位協辦。共五屆。

        · 2012年:范疇、方法、價值觀針對設計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反思了設計學學科研究對象、實踐方法和判斷準則的定位問題;

        · 2013年: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更多地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設計思維在包括健康、服務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等諸多新興領域的應用拓展,以及設計咨詢服務自身的轉型升級問題;

        · 2014年:哲學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哲學方法在理解設計領域復雜現象中可以發揮的抽象和理論構建作用。

        · 2015年:新現象基礎:體驗、策略、健康圍繞企業用戶體驗、戰略策略、健康醫療等新興共同話題或實踐領域,用經驗分享和學術抽象兩種手段和現象學的方法,在探討設計實踐和設計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時,嘗試將現象學的方法運用到實踐升級和教育轉型當中。

        · 2016年: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也是把會議從設計教育引向另一個主題的承上啟下之作。

        官網:http://rededu.jiangnan.edu.cn/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張寒凝

        張寒凝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副教授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前身為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和全國最早成立設計藝術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主要發源地、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示范學院。
        經過長期實踐積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與平實求是的學風,注重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追蹤設計學科的國際前沿動態,注重跨學科的跨文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建構起“交叉、融合”為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的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多個相關設計專業領域為支撐、鮮明特色的“大設計”教學和研究格局。培養了大批優秀設計人才和技術與學術骨干,為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聯系客服

        故障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