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
2016年[設計教育再設計]第五屆國際會議,以“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為主題,為國內外設計教育工作者和業界同行提供了一個報道先進教育成果、交流設計學科最新研究動態的平臺。
在本次大會中,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辛向陽教授,發表了主題為“創造經典”的開幕演講。他談到教育有很多經典,從舊的BAUHAUS到新的BAUHAUS,到卡耐基梅隆,大家都在關注設計的各個方面的影響的時候,我們也在期待教育的新的經典。
重點獲益
· 設計需要經典,教育也需要經典,該如何創造經典
· 設計的評價標準在發生變化,如何去適應這種變化
· 關注設計如何為各種不同種類的體驗創造新的價值
PPT精華節選
▼:設計的標準和對設計師的要求都在發生變化
▼:設計的“教”和“育”
圖文實錄:
我想借這個機會把整個會議的方案和會議主題稍微做一些展開的闡述,這就是“創造經典”。這個是永遠的話題,BAUHAUS。每一個時期有重大的人物,創始人,到后面每一個時期都有值得我們記憶的人物,也有我們非常關注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后來的歷史書上,在設計故事中不斷的去學習不斷的討論。
BAUHAUS從德國結束第一段的歷史使命之后,其中有一批人到了美國,美國的情況和BAUHAUS很不一樣,這和今天中國的情況有點像,新興的市場,商品經濟非常發達,這個市場是很新的發達市場。這個時候應該說設計開始它的社會服務,設計為不同行業的服務就開始,和原來BAUHAUS在德國完全不一樣的地位。設計服務的行業也增多了,設計服務的對象也發生變化了,設計本身的評價標準也在發生變化。
可以說這是一個現代設計非常重要的階段,在后來,當設計開始為各個不同的行業為企業服務的時候,這個設計的標準也不再是過去的一些我們常常所理解的美學的標準。這當然,為企業服務中,我們需要了解更多的設計作為一個職業,作為一個學科,它在企業在一個社會的背景下,它運作的規律。到60年代開始,我們很多人就開始了解到關注這個所謂的設計方法運動。也就是當設計需要在企業里面為企業服務的時候,服務于不同的目的的時候,設計師不是一個個人的行業,他需要和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人物發生各種不同的關系。這時候促進的是設計方法運動。60年代初方法運動開始,到70年代方法運動的高潮結束,有一些非常經典的學校,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等等,同時也有這個時期的經典人物,Bruce Archer,他沒有寫這本書,但是有人把他的演講整理出這么一本書,這個時候我們非常清楚的看得到,設計的背景的問題,不是設計師個人的問題。
設計方法運動結束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卡耐基梅隆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不是因為這個學校的某一個學科非常好,說到卡耐基梅隆設計學院,它的每一個學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學科,它的設計也好,計算機也好,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學科之間的交叉做得非常早,從1985年開始,機械學院設計學院和商學院就開始合作研究,已經經歷了三十年的交叉教育。應該說,卡耐基梅隆在這個時期是非常重要的話題,也引領了學科交叉的潮流。
卡耐基梅隆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家知道的,交互設計。交互設計這個東西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技術問題,也不是一個普通的界面的問題,這里頭因為時間關系我不展開講,對交互設計的對象的一個解讀,建議大家有時間好好閱讀一下這篇文章。
很有意思,卡耐基梅隆八九十年代成為很多人口口相傳的故事的時候,最近幾年大家都在說阿爾托大學,不是說卡耐基梅隆的這些理念,而是大家在尋找不同的設計故事,這個故事不是在設計學科領域,而是在很多其他不同的領域以及社會大眾,包括政府部門開始關注設計的故事的時候,這個阿爾托大學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新的關注點。這個時候,伴隨著這幾個新的學校,設計管理、服務設計、設計戰略、社會創新等等,這些和我們早期所了解的工業設計,和有實物產出的設計很不一樣,是非物質的設計。這是在阿爾托大學,在(D.school)之后,哈佛商學員也開始關注設計問題。這一次大家對設計的關注并不是設計內部對設計的關注,而是社會大眾和其他的學科,不是被動聽我們介紹設計的問題,而是主動關注設計如何能為社會各種不同種類的體驗創造新的價值。
從這里看,從BAUHAUS到現在的哈佛商學院,設計教育的背景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從20世紀初,大家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為世界上更多的人生產更加,不是說廉價的,是他們消費得起的現代商品。到今天,整個社會面臨很多全新的問題中,我們發現隨著背景的變化,我們原來關注的這些東西,從三四十年代關注的這個椅子,我們關注它的人機工學,關注它的材料,關注他的生產等等。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環境的問題,還有很多現代辦公室文化、社會價值觀在發生變化。每一個時代不同的經典背后有不同的支撐這個經典的故事。包括從飛利浦·史塔克(音譯)的,從簡單的廚房用具到這個削土豆的刀,不同的時期我們看社會上老百姓在關注什么東西,什么東西才可能引領一個時代的發展。
不用說在20世紀初或者20世紀中,十年前這種設計都很難成為重要的故事。這是最近飛利浦公司和印度當地一家非政府營利組織,為印度的老百姓設計了一套東西,讓他們改造自己的廚房,避免更多人因為廚房的通煙不暢而造成一氧化碳中毒。這些東西在十年二十年前不可能成為設計的故事。
這些就不多講了,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東西,過去設計師作為一個創造者,看很多設計的故事,從服務案例到社會創新,設計師逐漸在轉變角色,從創造者轉變為賦能者。設計師的角色轉變之后,我們的能力要發生很多變化。很多人都提到,都很擔心設計師什么都能做,除了工業設計、平面設計、視覺設計和現代服務設計、設計管理、組織創新都能做了,那么設計師到底需要什么能力?設計師能不能做這些事情?不用擔心,和BAUHAUS時期是一樣的,那個時代三年畢業了能夠做家具做建筑做汽車,哪個專業的學生出來能有這么牛?BAUHAUS關注的東西不是奪什么,也不是簡單的某一種才老河技術問題,而是所有現代工業商品的一些共性的問題共性的方法,不是屬于某一個行業的。它的范疇是很廣的,當時這個范疇的寬度和今天我們對設計的擔心對設計的關注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做不到的。
其實這里頭,BAUHAUS的成就應該是對所有現代商品的關鍵的哲學抽象,我們很多人都引用這個定義,這里有一點,我們平常不是特別在意的,我們都很愿意引用這一段話的第一句,但是忘了,intellectual activity,大家都在關注設計的問題,最近在尋找intellectual activity的時候,大家喜歡說設計思維。這個組織,在2013年的這個國際組織對設計的一些思考,這是一些關鍵詞,設計、創新、創造等等。我們看這張圖,大家還是在努力的尋找里面的規律和邏輯。這張圖本身沒有任何規律沒有任何邏輯,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的確是非常復雜,這個方法和手段也很多,評價設計的好壞和標準,也非常的不一樣。之前看的dmi這個圖片,大家很喜歡用,但是千萬不要作為真理,從這里面可以看到dmi還沒有找到它內在的邏輯。
這個希望大家關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過去幾百年下來,整個學科的劃分越來越細的時候,很多學科之間互相已經失去了學科和學科之間的聯系,更關鍵的是它失去了我們知識和人的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和生活中的問題的聯系。
說到設計教育的背景在發生變化,這個能力也在發生變化,其實我們的教育經歷,我們受教育的經歷,我們給孩子提供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不一樣的。我很感謝當年的社會,我在讀書的時候,幾個學院在三十年前就開始互相合作了。在這么一個環境下我獲得了我的教育,我們一會兒看到,很有意思,這四位都在,這是按照字母先后順序排的,除了一位,沒有人獲得設計的學士學位,哲學、機械、心理學。這里面故事很多,明天還有機會分享其中的一些故事。
我想我自己接受的教育經歷,回到內地來做的事情,其實也是希望把我受到的教育經歷通過一個平臺分享給國內的同學們和同行們。
說到上課,我們這次會議上有很多課程展覽,設計教育最終落地,那么多理念,還是要回到課程。但是課程這個詞,我們在英文里常常有兩個說法,subject和course。我們對兩者之間的微妙性關注得不是特別夠。還有在設計教育里頭,包括做任何一個設計項目,我們要思考兩個問題,一個是做正確的事情,一個是把事情做對。Experience matters。
最近我做了一個報告,從用戶體驗到體驗設計,希望我們的教育是給學生一個平臺,讓學生能夠在他們所喜歡的事情上受到他們最好的教育,這就是為什么這些年我們在江南大學嘗試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尤其是這些教育理念落地的過程中,我們會思考每一門課程,每一個作業,宏觀的整個學院的所有課程體系的改革。這些都是在前面五年的設計教育會議的背景下,通過這個理念傳播,帶領我們老師去接受新的理念,帶領我們老師去改變我們這個課程體系,去設計課程的每一個環節。過去四年的會議,應該說理念的傳播多一點,今天的會議,課程內容多一點,我想以我們的能力,以我們的資源,我們完全可以在第一年開始就把國外很多優秀的學校和教育家,包括國內同行做得非常好的課程設計,都請過來做這個課程項目,但是這樣做有可能會陷入不好的結果。我們看,原來課程可以這么上,在沒有完全理解這個課程背后的原理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問題。
我花了十年時間對這些理念和思想進行了準備,最后才把這些上課上得好的老師們同行們從全世界各地請過來,看看這件事情該怎么去做。每一個不同的時代,有屬于這個時代的經典,其實經典不是由這群人自己創造的,經典包括創造經典的人本身,也包括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包括享受這個經典所帶來的影響的每一位,也考慮后面寫這個經典的故事的人。
所以教育有很多經典,從舊的BAUHAUS到新的BAUHAUS,到卡耐基梅隆,大家都在關注設計的各個方面的影響的時候,我們在呼喚教育的經典。
謝謝。
目標聽眾
· 有志于體驗設計的設計師
· 產品經理及用戶研究人員
· 企業管理者、創業者及投資者
· 設計愛好者和設計學生
關于[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
該會議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學主辦,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無錫市工業設計協會承辦。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IXDC)等13家單位協辦。共五屆。
· 2012年:“范疇、方法、價值觀”針對設計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反思了設計學學科研究對象、實踐方法和判斷準則的定位問題;
· 2013年:“新領域、新問題、新對策”更多地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設計思維在包括健康、服務設計、公共事務管理等諸多新興領域的應用拓展,以及設計咨詢服務自身的轉型升級問題;
· 2014年:“哲學概念”明確地提出了哲學方法在理解設計領域復雜現象中可以發揮的抽象和理論構建作用。
· 2015年:“新現象基礎:體驗、策略、健康”圍繞企業用戶體驗、戰略策略、健康醫療等新興共同話題或實踐領域,用經驗分享和學術抽象兩種手段和現象學的方法,在探討設計實踐和設計教育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時,嘗試將現象學的方法運用到實踐升級和教育轉型當中。
· 2016年:“精心設計的教育:經歷、能力和理想”既是系列會議的收官之作,也是把會議從“設計教育”引向另一個主題的承上啟下之作。
免費
0人打賞
機構簡介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畢業于沈陽建筑工程學院(現沈陽建筑大學)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本科,2000年獲美國西弗吉 尼亞大學,雙專業(平面設計、油畫)藝術學士;藝術史副學士,2002年獲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交互設計碩士學位,2007年獲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設計哲學 博士學位,現任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前身為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系,始建于1960年。為中國現代設計教育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和全國最早成立設計藝術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主要發源地、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示范學院。
經過長期實踐積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與平實求是的學風,注重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追蹤設計學科的國際前沿動態,注重跨學科的跨文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建構起“交叉、融合”為鮮明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的設計教育體系,形成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多個相關設計專業領域為支撐、鮮明特色的“大設計”教學和研究格局。培養了大批優秀設計人才和技術與學術骨干,為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