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光埋頭做設計,好的產(chǎn)品都會重視這些反饋機制!
有沒有看過有人在電梯里面反復不停地按上下按鈕?或者在電腦桌面界面上不停地刷新,等待某個一直沒有完成的加載操作?
所有的這些案例當中,大多有一個共同點:系統(tǒng)沒有給予反饋。你希望你所操作的對象能夠正常運作,但是在沒有反饋的狀況下,你連它是否在運行都不知道。
最早的數(shù)碼相機,在拍攝照片的時候,是沒有機械相機那樣的觸覺和聲音反饋的,這導致拍攝者并不知道他們是否拍攝了照片。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的數(shù)碼相機和智能手機在拍照的時候,都會有相應的聲音。即使是在靜音狀態(tài)下,也會有震動反饋。這相比上一個時代的早期數(shù)碼相機強了太多。
反饋是我們生命的核心特征。生命系統(tǒng)中無處不在的反饋機制是促使我們不斷成長、不斷完成各種目標的重要因素。我們應對不同的刺激和外部變化,身體的體溫、血壓、膽固醇水平都會有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會作用到我們身體的不同層面,從細胞中蛋白質(zhì)的互相作用到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當中,不一而足。——M.B. Hoagland & B.Dodson , The Way Life Works
反饋無處不在。從我們的身體反應到具體生活中的各種設計、交互,反饋都是非常具體且非常有用的存在。吃了糟糕的食物,胃會告訴你,被流感病毒入侵了,你的身體會發(fā)熱流鼻涕。越來越先進的數(shù)字化產(chǎn)品,也需要給予用戶具體而靈敏的反饋。
這意味著,整個數(shù)字產(chǎn)品的交互和產(chǎn)品的邏輯,都應該在反饋上服務于用戶,在用戶操作的時候給予明確的回應。如果沒有反饋,就像拿著槍射擊一個看不到的目標。良好的反饋的重要性怎么強調(diào)都不為過,但是太多一線的著名公司都在自家的產(chǎn)品中忽略了這一點。
反饋要足夠即時
即時的反饋不會讓用戶感到迷惑。有的時候,哪怕是延遲0.1秒都會讓用戶感到混淆。如果延遲太嚴重,用戶可能會不停點擊導致誤操作,或者是直接放棄。尤其對于一個收費的軟件或者 APP 而言,反饋不即時或者不明顯,都會讓用戶感到尤其失望和不值。這就像某些政府企業(yè)機構試圖在燈泡、水電等基礎設施上省錢,所帶來的糟糕的體驗一樣。當用戶碰到反饋不足的情形的時候,會很容易陷入迷惑:「接下來我要怎么辦?」「我做錯了嘛?」「如果出了問題怎么辦?」但是,反饋足夠清晰和即時,就會很大程度上減弱這些問題。
音頻反饋
音頻反饋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反饋機制,它在很多時候會避免出現(xiàn)事故:
面包機彈出吐司時候的咔噠聲;
打印機墨盒用完的時候發(fā)出的警報聲;
門關好和沒有關好的時候聲音通常不一樣;
汽車的喇叭聲;
各種安全設施操作失誤時候的警報聲。
數(shù)字產(chǎn)品當中,在關鍵和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加入相應的音頻反饋,能夠強化用戶對于操作完成與否的感知。對于重要的信息,尤其需要注意。有一次,我家里的煙霧警報器每隔10分鐘就會發(fā)出奇怪的嗶嗶聲,由于它的位置很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我都沒有辦法搞清楚聲音的來源。直到最近我才發(fā)現(xiàn),這個噪音的原因是煙霧警報器的電池電量低所導致的。對于這種涉及人身安全的關鍵設備,音頻反饋、反饋機制以及提醒方式都應該反復斟酌,否則非常誤事。
視覺反饋
值得注意的是,在視覺反饋的選取上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是閃光式的反饋,要注意是不是會有死角或者是否足夠引人注意。如果這種視覺反饋對于時機、角度要求比較苛刻,那么就需要改進。當然,在這里給出非常具體的建議是很有難度的,很多視覺反饋需要根據(jù)界面的具體情況來定的。不過,下面的小貼士應該對你有幫助:
?被點擊的交互元素需要通過視覺效果凸顯;
?進度指示器應當一直保持可視狀態(tài),用以指明當前的運行狀態(tài);
?動畫效果有助于闡明操作和交互的結果。
案例:帶有反饋的涂料
如今成熟的產(chǎn)品中大多會用到成熟的反饋機制,即使是油漆和涂料。如果有一天你想給自己的天花板重新上白色的涂料的時候,會碰到一個很直接的問題,在白色的填泥(補土、膩子) 上涂白色的油漆,你能夠清晰的分辨么?很難,因為兩者同色。很多人在上白色涂料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油漆干了之后有些地方?jīng)]有蓋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個聰明的開發(fā)商發(fā)明了一種在濕的時候是粉紅色,干透之后是白色的涂料,即使是色盲的工人也能完全涂好的白色涂料。
弱反饋可能比無反饋更壞
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因為弱反饋本身的不合理性會分散用戶注意力,或者給用戶帶來誤導,甚至讓用戶感到惱火,就像半夜三點將你喚醒的洗碗機。但是過多的反饋也會讓人煩躁,它們會像坐在副駕駛位上的駕校教練一樣一直在你耳邊叨念你要這樣或者那樣。當然,在有的時候,這些反饋是有幫助的,但是更多的情況下,只會讓人崩潰。手機APP的通知則是一個更加典型的案例:太多的通知會讓用戶焦躁不安,當這種推送通知的量超過一定閾值之后,用戶會選擇全部忽略,這樣它本身的價值就被全盤否定了。反饋是必不可少的,多少合適,需要設計者反復斟酌。
為何有時候反饋會出問題
有一種最常見的反饋是警告類的反饋,尤其是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比如筆記本電腦在低電量的時候,會先提醒用戶電量不足,需要充電,電量過低的時候會主動進入休眠模式。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師需要控制警告的頻率,情況緊急,但是也不能提供太多的通知,干擾用戶正常使用。
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控制一些日常的反饋機制。有的操作系統(tǒng)會在用戶打開文件的時候提示「您確定要打開這個文件嗎?」下面是選項「是」和「否」,這樣的通知反饋對于經(jīng)常需要打開此類文件的用戶而言,會顯得過于頻繁。當用戶長期在這樣的提示和操作之下,會形成固定的條件反射,某次碰到不同的彈出框,或者是需要點擊「否」的情況,他也會點擊「是」,這就麻煩了。為了避免類似的誤操作,設計師同樣需要衡量某些操作的可能使用頻次,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在有的成熟的系統(tǒng)和軟件中,選項中會提供類似「今后不顯示此彈出框」的選項,可以讓用戶避免這類反饋。
案例:電動車和盲人
反饋是我們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1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可能需要警惕灌木叢中微小的響動,躲避可能存在的野獸。如今的人類,需要警惕岔路口上的汽車的發(fā)動機和鳴笛的聲音,避免交通意外帶來的傷害。
技術進步使得原本惱人的聲音消失了,但是對于人而言,反而可能會造成不方便。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和電動汽車越來越受歡迎,靜默的發(fā)動機和流線型的車身讓它們在道路上無聲地前進,但是對于通過聲音來感知世界的盲人而言,這簡直是個災難。
最早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的品牌是保時捷,它們在開發(fā) Mission E 系列電轎跑的時候,意識到這個問題。有趣的是,保時捷的工程師認為他們的汽車引擎有著保時捷獨有的頻率和聲音,所以在原本靜默的電動車引擎中加入了傳統(tǒng)保時捷燃油引擎的聲音,給電動汽車以燃油汽車的「聲音簽名」,確保路人感受到來自保時捷的聲音反饋,隱性地傳遞品牌氣質(zhì)的同時,還確保了雙方的安全性。
給產(chǎn)品添加聲音反饋其實很普遍
其實,保時捷這個并不是個案。在商用卡車和工程器械領域,添加各種警告聲音、閃爍的警報系統(tǒng)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甚至在很多國家和地區(qū),會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使用大型卡車和工程機械的時候,需要發(fā)出警告通知周圍的行人和車輛,哪怕令人煩躁也必須存在,必須確保安全。當然,警報的音量和燈管閃爍的頻率也有相關規(guī)定。
當然,在智能手機的相機程序當中,加入模擬機械相機的咔噠聲也是給予用戶以反饋。更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和韓國,為了避免偷拍這類問題,法律要求手機在拍照的時候必須發(fā)出聲音,并且音量必須最大,這種聲音反饋就是同時告知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
所以,在很多領域,反饋機制有約定俗成的方式,甚至有相關法律,這個是設計師需要了解的。
告知,但不要打擾
當然,絕大多數(shù)的反饋機制應該遵循著「告知但不打擾」的基本規(guī)則。讓用戶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收到信息,確保操作的正確性,如果錯了,應該從反饋和提示中獲得正確操作的提示,盡量柔和且不要讓人覺得煩躁。
讓反饋做到最好并不容易,這需要設計師拿捏好對的時間,對的速度,并且傳遞對的信息。
關注美啊教育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更多交互設計咨詢及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