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寫給進階中的設計師:遇到瓶頸期別著急

        2017-01-05 10:10:29 閱讀 245869 本文來源:點融網
        分享至:

        20170105100909540.jpg

        常常有設計圈的朋友問我“如何提高設計能力?”“我想成為設計專家, 團隊里上下游可是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我該怎么辦?”,在溝通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有些人卻把原因歸咎到企業對設計的重視程度的無作為甚至是身處的行業氛圍。這些因素固然重要,它們可能導致你懷才不遇,但是你確定自己真的已經有“才”了么?換句話說,給你一個完美的環境,你就可以成為設計專家了?

        想要提高,首先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

        先問問自己,想成為怎樣的設計師,是創意無限腦洞十足的?是心細如發像素級別的?還是思維縝密無懈可擊的?亦或是巧舌如簧演說能力爆表的?一名優秀設計師的能力維度是多樣的,有產品業務分析、邏輯思維、專業技能、設計辯證、設計驅動、自我迭代、溝通演說等各方面的能力。不妨自我評價一下自己在這些細分維度下做的如何,然后給自己找一個發展的模版,可以是行業大牛,也可以先定一個小目標,選擇團隊里的資深設計師,如果覺得還沒有人能達到你心里的那個高度,那也無妨,你可以在每一個能力維度上都可以找一個目標,比如,告訴自己要有A的產品理解,B的設計技巧,C的溝通演說能力。有了清晰的自我認知才能更好的知道該在什么方面提高,找到方法并且有計劃性的實施。

        建議先找一到兩個自己最想提高的能力維度發力,避免分散精力導致成效甚微,給自己制定一個定期自檢的機制,看看和上一階段的自己是否有顯著的進步。比如兩個月前你和產品在過方案的時候還被問的語無倫次,現在是不是能夠自圓其說。兩個月前想方案是要各種翻素材看競品,現在是不是看到需求馬上就思如泉涌。

        刻意練習是提高的關鍵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彼麑⒋朔Q為“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按照這個一萬小時定律,那么你從事設計相關工作超過5年的時間,是否就可以成為專家呢?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我從事設計管理多年,也算是面人無數,經常碰到一些經驗豐富的候選人在面試的時候甚至都無法說出自己進行設計的全過程,更別說延伸的一些設計相關的思考了,根本經不起推敲。而他們在我看來已經進入了機械地完成設計任務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就算持續再久,都無法讓你有任何提高,甚至還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心理學家Ericsson的研究發現:決定偉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關鍵因素,既不是天賦,也不是經驗,而是刻意練習的程度。舉運動員的例子就再貼切不過了,老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币彩沁@個道理。刻意練習要求一個人離開自己的熟練區域,不斷地挑戰自己去練習和提高。做為一個籃球愛好者,我一直都在享受籃球,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在球場上助攻隊友,投籃得分。普通的籃球運動員例行公事參加訓練和比賽,將他們擅長的特點變成條件反射。而科比哪怕已經是NBA聯盟的頂尖人物,卻不斷地發現自己能力的不足,不斷地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讓自己去進行刻意練習和提高,挑戰自己,讓這些不足的能力慢慢劃入自己的熟練區域,然后再去尋找下一個不足。我是一個忠實的科比粉絲,從OK時代一直到他退役,不僅因為他飄逸的球風,更是因為他的科比精神?!奥迳即壴绯?點的樣子”不論真偽,確實有激勵到我。

        所以,當你看到團隊里有些工作兩年的同學就可以獨當一面,而有些工作了十年的依然每天在搬磚就一點也不奇怪了,表面上的兩年和十年,真正的差別可能是前者每天都在刻意練習提高自己,而后者已經進入了舒適區。當然不排除天賦的作用,但是天賦只是提高了你的起跑線,如果不善用天賦,終歸有一天這些天賦都會被浪費掉的,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無論哪個領域都有一些廢掉的天才。

        保持思考和避免麻木

        刻意練習的關鍵在于保持思考,避免自動完成,當你的設計工作熟練到了一定程度時,你很可能會陷入到自動完成的節奏中,這時候你需要下意識的讓自己多增加一些思考。

         ●  接到需求的時候,多想一想,這個需求是否合理?要完成這樣的目標是否有更優解?這里是否覆蓋了所有的可能性?用戶在使用的時候真的會是這樣么?系統里和該需求相關的其他功能是如何的?

        ●  開始思考設計的時候,多想一想,目前線上版本的反饋和數據是怎樣的?是否可以提供多套不同的方案?上次我做類似設計的時候哪里做得不夠好?這次又該如何避免?

        ●  完成設計的時候,多想一想,這樣的設計方案是否對系統其他的地方造成了影響?上線了可能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我該如何去追蹤驗證呢?

        ●  在準備和團隊過稿之前,多想一想,界面上的每一個元素,每一次的跳轉都經得起推敲么?產品可能會問到什么問題?開發可能會在哪里有異議?那我又該如何應對?

        如果你在這些過程中都沒有細細想過,或是這些想法一閃而過之后選擇性忽略的話,這就是你進入自動完成的信號。在這樣的模式下,你積累的經驗只可能越來越熟練的去完成你已經有能力做到的東西,很難會再有提高。不用擔心,這只是一個“偽”瓶頸,改變自己的態度,突破并不是什么難事。

        刺激自己保持思考,也有一個簡單的外在辦法,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做一些對自己有著很大挑戰的工作內容,你會發現由于這些不是自己的熟練工作,你需要額外的學習和努力才能達到標準,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在將這個挑戰變成自己熟練工作的過程中,你就會有意識的避免自動完成的發生。你可以和你的領導去要求更有挑戰性的工作,也可以在自己現有的工作中努力擴大自己的職責,去了解上下游的工作,更多的滲透進去并且影響他們。

        除了設計工作本身,由于行業特殊性,用戶體驗無處不在,小到一把鑰匙,大到醫院的服務設計,要記住自己不僅是用戶,還是體驗從業者,遇到不好的體驗的時候,想一想,怎么不好,為什么不好,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吹胶玫脑O計的時候也記得好好推敲一下??桃獾娜プ屪约禾焯烊プ鲞@樣的練習,比如我每次進到電梯,都會去觀察電梯的面板設計,每次到商場我都會去仔細研究他的指引系統,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可以無時不刻的鍛煉自己的設計思維。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能很快的說出自己日常生活里5個體驗糟糕的地方么?如果你想不出來或者要思考好一會的話,說明你已經麻木了,那么就從現在開始,擺脫麻木的狀態,讓“設計職業病”跟著你吧。

        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思考需要有源,源則來自于你的知識體系,要么是團隊的老司機們指導,要么是自己在工作中摸索,平時多積累和總結,勤加思考,多練習檢驗自己,有意識的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還有就是可以通過閱讀來學習前人的經驗,我就不再推薦任何設計書籍了,網上一搜一大把,可以多讀外文的,需要是好的譯本,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讀原文,當然國內的書籍也有一些不錯的。除了專業書籍外,現在互聯網上的設計相關閱讀很多,每天刷一下朋友圈和訂閱號都有大量的文章,你可能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都在讀這些,然而讀了很久,你有感受到這些文章給自己帶來的變化么?如果沒有,那么說明你沒有正確的進行碎片化的閱讀。碎片信息由于需要滿足用戶的閱讀需求,往往具備以下一些特點,多為結論性文字缺少推導過程,多為單點信息缺少與其他事物的聯系。我們的知識結構本質上是把許多事實聯系在一起的網絡,事實決定了知識的廣度,而聯系決定了知識的深度。當在做大量碎片閱讀時,你會沉浸在“我又get了一個新技能”的喜悅中,但是,這些你獲得的信息,由于缺少與你已有知識體系里其他事實的聯系(或者是你沒有下意識的去關聯),就會難以被提取和使用,而慢慢沉入記憶的深淵。這樣的現象在面試中也很常見,候選人說起理論來頭頭是道,沒準還很有可能是來面試路上地鐵正好看到的文章,但是一道測試題立馬就現了原形,剛剛侃侃而談的理論完全沒有在測試中應用出來。

        盡可能把碎片化閱讀做為探究的起點,去尋找你感興趣的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然后有意識地把他和自己知識體系里已有的觸點聯系起來,同時深入的去了解這一方面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樣,一個時段只選擇少量知識做深入研究。

        那么如何檢驗學到的知識已經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了呢?可以去了解一下費曼快速學習法(https://zhuanlan.zhihu.com/p/22301127),這種方法的精髓就是分享,只有能夠輸出教授別人的東西,才是屬于你自己的。而要做到能教授別人,需要你對這個知識的方方面面,深層的原理都要有很深的認識。我每一次做分享前,都必須強迫自己反復的把每一個知識點都研究得特別透徹,這樣才能確保來聽分享的人能真正的做到有所收獲。近幾年在行業內做了一些分享以后,我欣喜的發現自己也在其中學習和進步了許多。另外,寫作也是一樣,是很好的回顧和總結知識的方式。

        寫在最后

        設計是一門解決問題的學問,所以做為設計從業者,不求甚解的心態是致命的,無論是思考、學習還是承接設計任務都要盡可能做到深度剖析,了解根源,這樣才能做得更好。

        還有一句話,“下班后的幾個小時,決定你將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睂W無止境,共勉!


        文/點融網用戶體驗總監TerryFan
        原文鏈接:http://www.jianshu.com/p/e87a43f61bf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原出處。如有任何問題,請加微信ixdc-apply詳談。

        責任編輯:小美姑娘

        認可我的創作,就鼓勵一下吧

        0人打賞
        分享至:

        聯系客服

        故障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