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臺自動販賣機不賣零食不賣水,賣「平靜」、「意義」,「想象力」

        2018-06-08 11:45:47 閱讀 248765 本文來源:IXDC
        分享至:

        20180608105051684.gif

        前段時間,這臺自動販賣機在悉尼街頭火了:

        不賣薯片和巧克力,也沒有飲料。里面整整齊齊碼著的「商品」,是這樣的?

        20180608105649358.jpg


        勇氣 Bravery

        20180608105938613.jpg


        連接 Connection

        20180608110007743.jpg


        友誼 Friendship

        20180608110036052.jpg

        還有 歸屬 Belonging、安心 Reassurance、意義 Purpose 等等。

        20180608110105635.jpg

        只要往機器里投兩澳元,你就可以「買」一樣?回家。

        有人圖個新鮮,排老久的隊去買一個「意義 Purpose」;也有人不屑,覺得這不過是玩玩概念,嘩眾取寵,內心的 os 是:「沒什么鳥用」。

        實際上,這是一個公共藝術實驗「Intangible Goods(無形的商品)」。

        20180608110243516.jpg

        ▲ 創作者 Elizabeth Commandeur 和 Mark Starmach


        創作者之一康門德(Elizabeth Commandeur)說,她想用這樣好玩的、互動性強的方式,把人們很難真正開口談論的一個問題推到大眾面前:現代人的心理和精神問題。

        「我們正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的物質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但我們情感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卻無處安放。」康門德的搭檔,斯塔馬克(Mark Starmach)補充說。

        20180608110346962.jpg


        從「買買買」獲得的啟發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越是心情郁悶的時候,你就越有沖動想要買東西?

        早在 1986 年的圣誕前夜,《芝加哥先驅報》就注意到了這個現象:「我們(美國)已經變成了一個用購物袋衡量生活質量,用購物療法撫慰心靈創傷的國家。」

        從心理學上來看,「買買買」倒不完全是商家的謊言:某種程度上,它確實有「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的作用——在情緒沮喪的時候,「購物」這個行為可以幫你調整情緒或精神狀態,而你買回來的不止是商品本身,而是一份「心理安慰劑」。

        20180608110519816.jpg

        30+ 年來,人們這個心理特點被穩穩抓住、不斷刺激、不斷放大,變成市場營銷的重要手段,人們越來越依賴購物帶來的快感,買得越來越多,可「快感」持續的時間也就越來越短。

        既然「買」能帶來一定程度的撫慰感,有沒有可能發揮它好的一面?

        與很多研究消費主義、消費行為的人們不同,康門德和斯塔馬克沒有一味地批評「買買買」。他們想探索,能不能讓「買」的行為和「買到的東西」都有「購物療法」效果。

        于是,就有了這個「無形商品」自動販賣機。

        20180608110554013.jpg

        兩位藝術家說,這個自動販賣機里「賣」的都是「為心靈準備的小零食」——簡單而有用的情緒心理小建議,有的還放了游戲卡片或者迷你鉛筆,讓你自己涂涂畫畫。專業心理咨詢師及心理學家參與了這些「小零食」的制作過程。

        更重要的是,他們想創造一種趣味感,讓人們可以更輕松、更自在地談論那些「內心深處的問題」。

        20180608110628322.jpg

        ▲ 在「連接 Connection」里,你還會找到幾顆金色小星星


        無形的思維牢籠:普遍存在的「污名化」

        康門德他們發現,即使是在心理咨詢比較普遍的悉尼,即使很多年輕人嘴上會說「心理問題就像『心理上的小感冒』一樣稀松平常」,但當人們真的發現自己情緒、心理上有些不對勁,第一反應依然是忽略、隱瞞、不愿面對。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類長期以來對心理障礙、精神障礙的無知、誤解和偏見,尤其是由此而生的污名化(stigma)。

        這跟人類本身的認知方式有關:人類不擅長處理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會想各種辦法「解釋」它。在心理障礙、精神障礙上,就常常把原因歸結為「著了魔」、「被附體」、「自作孽不可活」。

        因無知造成的恐懼,又反過來擴散了無知。

        20180608110809785.jpg

        雖然隨著醫學等的發展,人們對心理障礙與精神障礙有了更多認識,但污名化依然根深蒂固,甚至是以一種很難被察覺的方式存在:

        例如,幾乎在每一種語言,每一個國家里,「精神病」都被當成是罵人的口頭語;近些年來,抑郁癥等受到媒體關注,但不少報道只停留在表面,充斥著各種似是而非的想象,聚焦了「病」和一個「群體」,而看不見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20180608111623187.jpg

        用藝術創意的方式探討心理、精神健康,這個自動販賣機得到了悉尼市政府的支持,成為今年悉尼市 Art & About 公共藝術計劃的一部分。

        在悉尼市市長 Clover Moore 看來,過去人們談到這些問題,總是不由自主地嚴肅起來,而「無形商品」項目帶來了一種清新有趣的感覺:人們去自動販賣機「買」一款「為心靈準備的小零食」,不會覺得自己或別人「有病」,而是覺得這樣做好玩,甚至有點酷:

        「要去除(與心理障礙、精神障礙)有關的污名化,我們需要讓更多人更了解它們。這個項目能夠起特別棒的鼓勵作用……」

        作為測試,「無形商品」只在悉尼街頭擺了兩個星期,每天限量 250 份,供不應求,一共賣出了 6360 澳元。這些錢被捐給了 3 個關注精神健康的機構:

        WayAhead:一個致力于提升工作環境中的精神健康指數的公益機構;

        NeuRA:研究如何讓人們科學預防、科學認識精神分裂癥的科研組織;

        Beyond Blue:關注青少年心理、精神健康,提供科普知識和科學預防方法的公益機構。

        他們希望借著「無形商品」吸引到的關注熱度,讓這些機構也被更多人看見和進一步了解。

        你要相信,這個世界不完美,但我們仍然可以療愈自己。

        20180608111813661.jpg

        ▲ 國外的公益宣傳:停止對精神障礙的污名化


        - END -

        面對一個新產品的設計時,每一個設計師對于產品概念和設計主題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們一直認為“創意”沒有好和壞,在最初的想法迸發的時候不期待也不在意它是不是完美的,而是應該互相激發,通過協作完成一個想法的建設。

        Improvisation——即興表演,是一種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創作及表演的方法。在設計領域,improvisation變成一種激發創意、促進協同設計、展示概念的方法。

        20180608111912143.jpg

        學習即興表演方法,你將收獲——

        一個全新的創意產出的方法 ,幫助你降低創意產出及驗證的成本并且增加趣味性和參與感

        重新審視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通過這樣的練習提升自己的觀察能力以及對于創意的敏感度 

        增強自己的創新自信心,打破“創意要靠抓破腦袋”的固有思維

        學會如何與他人一起協同式創新


        本文來源丨BottleDream(ID:bottledream)

        作者 | 小火龍 

        編輯 | 麒麟

        圖片 | Intangible Goods、Art & About、Beyond Blue、Marissa Betley


        在 IXDC2018 工作坊中,ThoughtWorks 資深高級顧問王汝佳將分享《即興創意設計——通過多維度的思考來創新》(點擊鏈接,了解詳情),將帶大家學習Improvisation的設計方法,幫助參會者重新思考產品在使用者生活中的定義,并且如何為使用者帶去更好的體驗。

        20180608112013016.jpg

        責任編輯:大同

        認可我的創作,就鼓勵一下吧

        0人打賞
        分享至:

        聯系客服

        故障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