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端&B端產品的差異及設計思考

        2018-05-04 13:42:24 閱讀 249808 本文來源:IXDC
        分享至:

        雖然to B的產品越來越多,但市場上仍然是to C產品更普遍、更大行其道。畢竟C端產品面向的人群更廣泛,受眾面更大。而當下的設計師也多是從C端流動轉向去做B端產品的,所以今天,筆者想和大家聊一聊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差異,以及在做這兩類產品時的一些設計思考。


        C端&B端產品的本質及特性

        20180504112241816.jpg

        C端產品的本質基本都是一個核心功能,例如:音樂類app的核心功能就是聽音樂;閱讀類app的核心功能就是閱讀;游戲類app的核心功能就是游戲。其它的功能都是附加的,去除這些附加功能,體驗會受影響、會變差,但并不會阻礙核心功能的使用,例如:去除了評論,用戶依然可以聽音樂;去除了打賞,用戶依然可以閱讀書籍;去除了分享,用戶依然可以玩游戲。

        C端產品的特性我們可以總結為一個詞——“分享”。剛才文中所提到的“評論”、“打賞”其實都基于“分享”,即讓他人聽見“我”的聲音,看見“我”的想法。

        B端產品的本質則是滿足用戶的工作需要,而工作需要從來不是單一的功能就可以滿足的,其必然包括多項功能的復合及嵌套應用支持。當用戶需要繪制多種不同類型的圖表時,產品就絕不能只提供單項類型的圖表功能;例如:甲公司的產品只能畫柱狀圖,而公司乙的產品卻能畫10種甚至更多不同類型以適應不同需求場景,若你是客戶,你會選擇哪個產品呢?這根本毫無疑問不是么?

        B端產品的特性也非常明確——即“協同工作”。在處于信息時代的現代公司或企業中,幾乎已沒有可以單獨完成而不需要協同合作的工作了;例如最簡單的,你想請個假,那通常需要在公司的OA系統上提交個申請,系統流程會自動流轉至下一個審批人,再一層層遞交,最后所有相關人員審批存檔后,整個請假流程才算完成。誰能脫離協同而存在呢?

        或許有同學會問:分享和協同又有什么區別呢?不都是把我的東西發給其他人么?

        其實分享和協同在本質上就存在非常大的區別。

        20180504112322311.jpg

        ·現代漢語詞典中,“分享”的意思為:和別人分著享受(歡樂、幸福、好處等);

        ·而“協同”的釋義則為:各方互相配合或協助。

        很明顯,分享主要是在感受或精神上進行共享,讓別人感覺到自己的感受;而協同則是需要進行合作,完成共同的目標。出發點截然不同,結果也是南轅北轍。


        C端&B端產品的使用場景及對比

        說完了兩類產品的本質區別及特性差異,我們再來看一看它們的場景差別。

        我們現在老是說“碎片化”,其實C端產品就主要是為碎片化時間服務的,但用戶并不會連續幾個小時一直盯著同一個app,通常的使用場景是:用戶A上班途中,打開云音樂,開始聽歌;然后打開網易新聞,刷刷今日新聞;然后可能又打開微博,看看熱搜;覺得沒什么關注的信息就鎖屏小憩下,不一會兒有消息進來,于是打開微信回復一下,順便再刷個朋友圈。通常使用和操作都是在不同的客戶端中進行流轉,而非一直“專一”地使用單一app。

        而B端產品則正相反,正如其名稱,該類產品是為了工作或商業目的而使用的軟件。既然是為了工作,那就必然是長時間、沉浸式使用,且必須要使用的軟件或工具。用戶并不能以自身喜好來接受或拒絕。同時,該類軟件或工具服務于本公司或企業所有員工,通常必須具有協同工作的功能,這樣才能保持工作中的各種流程能圓滿順暢地進行流轉。

        說了這多C端&B端產品的本質區別和使用場景,我們也已經對這兩類產品有了一定地認識,那我們再繼續聊一聊作為設計師,應該從哪些角度對這兩類產品進行設計。


        C端產品的設計思考

        20180504112601611.png

        前文已經提過,C端產品的本質基本都是一個核心功能,那么設計師在產品初期時就需要全盤考慮,哪一個功能是產品最核心、最不可丟棄、是立足之本的功能,哪些功能是錦上添花、為了提升用戶體驗的附加值。

        前文已經提過,C端產品的本質基本都是一個核心功能,那么設計師在產品初期時就需要全盤考慮,哪一個功能是產品最核心、最不可丟棄、是立足之本的功能,哪些功能是錦上添花、為了提升用戶體驗的附加值。其實我們可以堅持“一個中心,2個基本點,N項基本原則”的設計原則,在整個產品的設計進程中來思考和規劃。

        “一個中心”即為核心功能:不能讓次要功能喧賓奪主,掩蓋核心功能的作用,保持產品的易用性。

        “2個基本點”則是堅持自身最特別、最有區分度的特點,堅持品牌特色:市場上同類型C端產品的同質化非常嚴重,那么為自己的產品找到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東西,讓自己的產品能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就是最重要的辦法。

        蝦米音樂里各種音樂流派劃分的非常詳細,大蝦的精選集里的每首歌都有點評,也比純歌曲列表的形式更有幫助;豆瓣FM的音樂相對小眾不少,但卻是很不錯的補充。

        而網易云音樂最早時是以評論最得人心,樂友們可以在心水的歌曲下發表看法,相互回應;但要我說,其實最重要的特點在于合心意的推薦。每個聽音樂的人一定都遇到過這種情況,聽到一首歌覺得很不錯,于是想找類似風格的曲子,可是自己卻沒法找,不知道該怎么搜索;而此時,云音樂推薦的相似歌曲及每日推送的歌單卻總是能抓住你的心,讓你覺得“他”懂你。

        這難道不正是一個非常貼心的特色么?而這一點并不只是單純的功能性特色,更是心理體驗上的感受,更能影響用戶的選擇。好比你有兩個朋友,一個在你需要的時候能幫上忙但不那么妥帖,而另一個不僅能幫上忙,還很貼心,幫的恰到好處,那你下次需要請求幫助的時候,會找哪個朋友呢?是不那么貼心的,還是能與你“感同身受”的那個呢?不言而喻不是么。

        同樣的,無論是在交互設計還是在視覺設計,抑或是當下熱絡的全鏈路設計中,堅持自身的品牌特色,凸顯品牌價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何在茫茫的app商店中,讓用戶一眼就看到你的產品?突出、鮮明的品牌特色才能讓用戶對產品產生印象。

        下圖中羅列了一些常見的音樂類app的圖標,我們可以看到設計師在設計時,通常是以幾個出發點考慮的:

        20180504112711008.jpg

        一是從產品的核心功能出發;例如前兩排:云音樂、QQ音樂、酷我、酷播、百度音樂和咪咕。只不過第一排是以音符為基礎圖形,而第二排是以耳機為基礎圖形。

        云音樂首先是在音符的基礎上進行了變形,圖標猛一看是音符,但再細看又何嘗不像俯視一臺古老的唱片機呢。背景的紅色鮮明的示意出網易紅的品牌特色。讓用戶不僅能從“形”意上記住產品,更能從“色”意上給用戶以更深的印象。而耳機元素,確實能讓部分用戶想到音樂,但也一定會有人想到其它“聽”的產品,例如喜馬拉雅等等。

        二是從產品名稱出發(包括名稱文字或名稱寓意);例如后兩排:蝦米、酷狗、Echo、挖哇和余音。蝦米和余音基本是以產品原名為基礎,而其它三個則是以首字母為基礎。

        在圖標上突出產品名稱有助于用戶記住該產品,然而單純的字母很容易讓用戶混淆,太多同類或不同類的產品使用首字母了,不夠有特色,無法讓用戶耳目一新,反而很可能是過目即忘。而余音的設計很特別,從字形上不是很容易分辨以及強烈的設計感無一不在說:我是文藝范兒。

        三是從莫名其妙很難聯想到app本質的圖形出發,這類大家可以看到太多糟糕的例子,本文就不贅述了。

        當然,品牌特色絕不僅僅只是圖標設計,本文就僅從這一點稍稍淺談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

        最后,則是“N項基本原則”,為什么是N呢?實在是設計原則依然繁多,且會越來越多。上一篇文章曾經細說過通用的10大可用性原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看一看。限于篇幅,也就不再聊了。 


        B端產品的設計思考

        20180504112802297.jpg

        B端產品的本質則是滿足用戶的工作需要,協同工作;因此對于B端產品而言,最重要的是:“一手掌控”的設計原則。即能滿足工作需要的功能,合理清晰的模塊劃分,嚴謹專業的流程設計,可遵循的操作及方式,干凈簡潔的視覺效果。

        “能滿足工作需要的功能,合理清晰的模塊劃分”可以綜合考慮,即在做產品信息架構時,就需要仔細考慮功能、功能組、功能模塊的劃分,常用功能的優先級等等。

        而對于不同崗位的人員,劃分不同的權限進行管理,例如:最基本的,在不同權限人員登錄時顯示的頁面是否需要有所不同?能夠查看的模塊是否有所不同?如果有某個人員擁有不同的權限范圍,怎么設置他的權限?不同權限的人員怎么協同工作?如何管理?這些都是設計師需要仔細掂量考慮的。

        “嚴謹專業的流程設計”:B端產品不需要玩“猜心”游戲,不用猜用戶這次打開產品會干什么,不用推薦“相似”內容。B端產品注重的是嚴謹規范的操作。在使用時,用戶必然有明確的目的,需要什么就使用什么。

        同時,設計師需要對產品的行業特性具有一定的專業了解,為金融行業打造的產品必然和零售行業產品存在區別,為體育行業設計的產品難道會與教育行業產品相同么?顯然,如果產品只針對單一行業,設計師只需要了解挖掘對應行業的特性和需求。可若是平臺類產品,需要面向多行業,那么設計師就需要了解所有的目標行業的特性,找到行業的異同點,針對不同使用場景,分析用戶的具體需求,去偽存真。這就比較考驗設計師的學習能力了,短時間內需要對多行業多專業進行學習分析,而長期則需要更深度的挖掘專業需求。

        “可遵循的操作及方式”:簡單地說,這一點上,無論是B端還是C端產品都是應該遵循的,即:保持產品使用的一致性。讓用戶在使用時,能有熟悉感,了解自己的操作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在用戶疑惑時,給予提示;在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讓用戶在摸索時,能盡量快速地進行學習使用,即易學性。

        “干凈簡潔的視覺效果”:前文提到B端產品是為了工作,長時間、沉浸式使用的,因此在為B端產品做視覺設計時,一般不易使用過于強烈的色彩,不需要過于刺激的設計感,整體產品都應該盡量簡潔趕緊,不要讓視覺效果喧賓奪主,而是應該盡量減少干擾用戶的細節,使用戶能真正“沉浸”其中。這也是為什么很多B端產品都會使用藍色的原因。不僅僅是人群喜好,還因為藍色不會過于強烈刺激,并且其色彩含義也為“理性”,更適合B端的產品的特性。


        最后

        綜上所述,C端產品和B端產品在本質特性和使用場景上有明顯的區別,因此設計思考時也必然有所差別,但設計的本質是不變的:保持產品的易用/易學性、保持設計及操作的一致性等等。抓住產品的特性,不忘記設計的本質才更能做出優質的產品。


        讀完這篇文章以后,對于C端和B端產品的設計,你是否得到了新的思考呢?


        你是否還想繼續了解,當你需要從無到有地設計一款B端產品時——

        要怎么使用有限的情報、知識來設計產品,為用戶創造價值?

        什么時候適合對產品進行大的改版設計?

        在產品不斷開發、迭代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客戶需求和產品體驗?


        我們請到了這篇文章的作者——網易有數資深交互設計師葉璐,來到IXDC2018工作坊,講授《從無到有——如何做好企業級產品設計》,(點擊查看工作坊詳細內容)與大家就B端產品設計工作進行更深入地分享。


        時間 
        7月20日 9:00


        場次 
        E4


        主講人 
        葉璐
        曾為30+大型集團客戶服務,擅長復雜邏輯下的系統架構和產品設計

        20180504113810503.jpg




        責任編輯:大同

        認可我的創作,就鼓勵一下吧

        0人打賞
        分享至:

        聯系客服

        故障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