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么大家都愿意被騙?說說紅點獎——童慧明教授

        2018-04-20 13:39:47 閱讀 254199 本文來源:求是哥 求是設計會
        分享至:

        20180420105358035.jpg

        紅點獎,源于德國,是與IF設計獎齊名的一個工業設計大獎,是世界上知名設計競賽中最大最有影響的競賽之一。【求是人物】欄目邀請了廣州美術學院童慧明教授來就設計圈內熱議的“紅點獎事件”,以及童慧明教授是如何看待獎項應該保持公益性還是走商業化路線等問題進行訪談。


        以下為訪談內容,內容主要觀點未作修改,格式和文字上有作細節調整!

        1.【求是哥】:有些人認為獎項應該保持公益的,才能確保公平;也有人認為獎項只有走商業化路線,才能在經濟和財務上保持可持續發展。對于一個設計獎項,是保持純正的公益性?還是進行商業化操作?您怎么看?

        【童慧明】:對于一個獎項,我們不能僅從它是公益性還是商業性角度評判優劣,要全面了解英美、日、德等國的設計獎項,我們需要簡單地了解這些國家的歷史和當時的背景。英國是最早一個政府出臺扶持設計相關政策的國家,主要是出于二戰后國家發展與產業振興的需要。日本也是一樣,二戰后,作為戰敗國的日本政府為了推動工業復興,日本通產省于1957年設立了G-mark設計獎,通過一套嚴格的評定標準鼓勵企業和設計師設計生產出優良的產品。后來隨著日本設計的發展進步,G-mark獎由日本工業設計促進組織來負責,政府機構逐漸退出,雖然還有少部分的資金扶持。而美國和德國則不同,兩國的設計獎(紅點、IF、IDEA)一開始就是社會性和商業性的,并沒有象日本那樣由政府來支持,這跟國家的制度有關系。德國的紅點和IF獎的設立時間都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美國商業周刊設立于1979年的IDEA(全稱為美國工業設計優秀獎)由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負責評審,與紅點、IF、IDEA一樣,成為世界知名的國際性獎項。這些設計獎在設立之初都有其歷史使命,但是當設計已經融入這些國家的各行各業并被社會廣泛認可的時候,政府就并不需要過多的介入,這也是為什么日本政府機構逐步退出G-mark獎,交由日本工業設計促進組織來負責的原因。


        2.【求是哥】:縱觀全球,德國、日本、美國等設計強國都有世界知名的國際性設計獎項。那么,您能談談一個國家的設計發展與設計獎項的關系嗎?或者說,您認為設計一個設計獎項的終極意義是什么?對設計師、企業、行業甚至國家各個層面而言。

        【童慧明】:對于中國,在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為了推動和加強企業和社會對設計的關注度,應用設計這一手段去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設立一個權威的設計獎項,需要政府在初期的扶持,后期可以考慮逐步退出。設計獎項要被社會所廣泛接受和認可,獎項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至關重要,而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公信力、透明度以及嚴格的評審機制。學生的概念設計和企業已經投產上市的產品,都可以通過參賽和獲獎來得到認可,這就是一個權威設計獎項的作用和價值。與獎項的公益性與商業性無關。某種程度上來講,參賽者的設計師及企業和設計獎項之間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雙贏關系。


        3.【求是哥】:清華大學柳冠中教授關于德國紅點獎的議論在設計界引發熱議,就這一現象本身,您怎么看?

        【童慧明】:柳老師的觀點在中國的設計界引發熱議,是一件好事,能夠讓大家更全面深入的思考獎項這一問題,包括為什么那么多的免費參賽的中國獎項不如收費的紅點等國外的獎項更受中國設計師與企業追捧。

         

        4.【求是哥】:您曾擔任國內知名設計學院的院長,對于近些年國內的設計類學生參與紅點、IF等全球性設計類獎項的數量逐年增長,您怎么看?會鼓勵嗎?或是說怎么處理學生的這種參賽熱情!

        【童慧明】:廣州美院工業設計學院主動參評國際設計獎項,始于2010年左右。2011年,我們學院組織老師團隊去臺北科技大學訪問交流,關注并了解了臺北科技大學的設計教學以及他們對于設計獎的態度和觀點,印象深刻。其實許多國際性的權威獎項的評審標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體現出一定的前沿性和趨勢。我們在教學中融入設計獎項,并不把獲獎作為目標,而是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參與比賽這一過程,老師利用獎項中的一些標準和趨勢去引導學生思考,使他們關注趨勢。同時在學生創意和創新過程中,應用一定思維方法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當然了,獲得行業認可的權威性獎項的學生,肯定是有利于就業的。另一個方面來講,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性的。我們認為應該讓優秀的學生盡早展露頭角,加快成長,參賽及獲獎是一種方式。

         

        5. 【求是哥】:近些年,中國設計的進步,有目共睹,尤其是大量企業通過設計的力量轉型成功,甚至進入了國際市場,參與了全球市場的角逐。這些企業中,有小米、華為等大企業,也有大量的中小企業,他們都曾參與并獲得過紅點、IF、IDEA、G-MARK等國際設計獎項,您認為這些企業的成功與獲得這些知名獎項有聯系嗎?

        【童慧明】:這個問題又說到設計獎項本身上來了,以我作為G-mark獎評委的觀察來說,一個獎項保持其自身的專業性和嚴謹性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國內許多獎項所欠缺的。許多國內設計獎項由于各種“你懂得”的原因,隨意更改評審時間、流程等情況屢見不鮮,導致其在設計師與企業中的影響力提升緩慢。公信力始終是做強設計獎項的前提。國內企業主動(花錢)參與國際設計獎項,這一現象還會有很長一個過程。對于一個獎項,我們稱之為國內或國外,那是因為我們國內的獎項與國外有差距,這是現實問題。就象產品一樣,如果我們的產品真正達到了國際競爭力,我們才不會去考慮國內國外的問題。獲得紅點等國外獎項,對于許多企業來講,是對企業產品的一種認可,有利于他們進入國際市場競爭,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對品牌知名度并不高的企業來講。

         

        6. 【求是哥】:近20年來,隨著中國設計行業的發展,設計獎項也是遍地開花,國家層面,以及各省市,甚至是許多縣都設立了自己的設計類獎項。目前,國內設計行業的“舉國上下,遍地設獎”的現狀,您怎么看這個現象?

        【童慧明】:我想這一現象,某種程度上來講,是由于我們的社會即國情所造成的。當中央政府開始推動設計發展,各地方政府就會跟進。其實,各省市及地方應該考慮自身的情況,避免出現無意義的千篇一律。比如有一些內陸省份或農業大省,不一定要學工業發達的沿海省份,比如思考一下設計推動農業發展等等。同時,也并不是所有的獎項一上來就要做成國際獎項,如廣東的“省長杯”,我一直認為要堅持初心,就是努力做成一個立足于珠三角的地方性獎項,目的就是助推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就像德國巴伐利亞州自己的設計中心獎,只評審當地的產品,全是優秀的德國品牌與設計。

         

        7. 【求是哥】:同時,許多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類扶持設計行業、企業發展的政策中,都非常重視對獲得各類設計獎項的獎勵和補貼,尤其是國際性的紅點、IF、IDEA等。對這一問題,您怎么看?

        【童慧明】:把對企業或個人獲獎的獎勵進行指標化,是典型的行政思維。對設計的專業性了解不多的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來說,多數都會采用量化指標的方式評價當地的設計發展程度,獲得紅點獎、IF 獎數量的多少自然會成為一個“硬指標”。當然,這也是評價企業和設計師個人設計能力的一種方式。政府的初衷沒有錯,只是方式方法有所欠缺。

        如果仔細觀察,大家會發現這樣的現象:相比大型的跨國企業,高校、設計公司、獨立設計師、中小型企業更看重通過獲設計獎這一方式來得到社會認可,提升自己的品牌影響力。但像蘋果、寶馬、奧迪、耐克、索尼這樣的世界巨頭企業,雖有參評各類獎項,卻并不象中小型企業那樣來大力宣傳自己的獲獎。因為它們本身的品牌知名度(也可以說是品牌價值)遠遠大于紅點等設計獎項的價值,設計早已成為這些企業的DNA。


        【簡介】童慧明,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教育部工業設計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評審委員會主席,日本G-Mark獎評審委員。近40年從事工業設計實踐,設計驅動型品牌(BDD)理念創始人。大家可以關注童教授的設計驅動型品牌研究的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大同

        認可我的創作,就鼓勵一下吧

        0人打賞
        分享至:

        聯系客服

        故障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