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么大家都愿意被騙?說說紅點獎——辛向陽教授

        2018-04-19 16:44:17 閱讀 254012 本文來源:【求是人物】求是設計會
        分享至:

        20180419183931898.jpg

        【求是人物】欄目邀請了江南大學責任教授辛向陽教授就設計圈熱議的“柳冠中說紅點獎是來中國騙錢一說”進行了小小的訪談。(筆者注:筆者與柳老只有幾面之緣,在同一飯桌上吃過飯,柳老向來言辭犀利,針砭時弊,所以接下來的訪談并非針對柳老,純粹的就事論事

        目前已經做完的訪談有廣州美院工業設計學院前院長童慧明教授、江南大學責任教授辛向陽先生,我們會聯系更多的學者來相對系統性的分享他們的觀點!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是對辛向陽教授的訪談。


        以下為訪談內容,內容主要觀點未作修改,格式和文字上有作細節調整!

        1.【求是哥】清華大學柳冠中教授關于德國紅點獎的議論在設計界引發熱議,就這一現象本身,您怎么看?

        【辛向陽】首先感謝【求是設計會】就此次熱議的紅點事件對我的采訪!

        從此次事件中,首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柳老師幾十年如一日關心中國設計,也痛心中國設計現狀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一點值得多數設計人敬仰和學習。從另一個角度,我個人有幾個感受愿意與大家分享:

        第一、在當下強調文化自信,講述中國故事的大歷史背景下,我們應該開放、平和得看待紅點以及其他國際設計獎項。大漢和盛唐的中國都是開放的中國,當時的中華民族也是備受敬仰的民族;古羅馬帝國一個重要的成功之處是通過法律和制度的建設來吸納不斷融入的不同民族和文化,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也是開放和啟智。在新時代和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時期,開放的中國才是不斷獲得文化自信、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是國民不斷獲得尊嚴,國家不斷獲得尊重的過程。我們設計人也應該深刻領會和踐行國家領導人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的偉大含義。建議大家好好閱讀著名史學家許倬云先生的《萬古江河》和《說中國》。

        所謂開放、平和的看待紅點,就是:

        (1)不必因為紅點獎是一個商業機構的行為,就簡單否定它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了設計行業發展的社會作用,包括對中國設計和中國品牌的積極作用;

        (2)既然是商業行為,就要從商業的角度去看待它在亞洲和中國的市場影響力,并從中學習它的成功經驗,也盡可能在自己設置的獎項里避免類似的不足;

        (3)設計師和企業愿意參加紅點,一定有他們期待獲得第三方機構認可的需求,紅點恰恰比較公正地滿足了這個需求;

        (4)不管過程如何,紅點獎為每一個社會組織、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學生,提供了平等的參賽機會,這一點值得其他不少級別高的、有預設門檻的學科競賽好好

        (5)最后,如果是合法合規的市場行為,不宜輕易地用“欺騙“給其定性。

        第二、每一個關心中國設計的人應該學會更深層次的反思:為什么紅點在中國備受矚目,而我們自己投入的幾十、上百個政府大力支持的獎項卻發展得并不理想?

         過去十來年,全國各地、各機構、不同的企業設置了幾百個不同的設計獎項,其中紅星獎還和紅點獎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這是中國設計不斷進步和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最好證明)。這些所謂的所謂“亂象”背后,其實反應了中國社會各界從不同的角度關注設計、支持設計的大好時代背景。作為紅星獎還有其他很多設計比賽的評委,我曾經也呼吁和希望大家能擰成一股繩,打造一個最具影響力的的中國設計大獎。最近也看到不少國內設計界的領袖人物在探討如何打造具有權威性的中國設計大獎的可能性,我也有幸參與其中的部分討論。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在地區發展差異大、經濟多樣、文化多元的當下中國,搭建平臺、合理引導、努力支持多元化的獎項(全國性的、地區的、行業組織的、也包括國際的)才是設計領袖們應該全力以赴的事情,這也是設計學理和設計思維多方位參加社會生活的要求。

        我們應該珍惜社會各層、各界關心、支持設計的大好時機,用開放的心態,開闊思路,不能只關注自身或局部的繁榮;我們應該很認真、很專業、很職業地做好用納稅人的錢支持的設計比賽!

         

        2.  【求是哥】 您曾擔任國內知名設計學院的院長,對于近些年國內的設計類學生參與紅點、IF等全球性設計類獎項的數量逐年增長,您怎么看?會鼓勵嗎?或是說怎么處理學生的這種參賽熱情!

        【辛向陽】作為院長,我不組織學生參加任何形式的設計比賽。在設計學院設計館的改造和布展過程中,我用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幾代杰出設計人的代表作品取代了原本占據了最顯著位置的國際獲獎,江南大學設計教育的歷史和對中國設計行業的貢獻不應該用任何一個設計比賽的獲獎來衡量,不管它是國際的還是中國的。

        我不反對任何一個學生參加任何比賽,我也像他們的父母一樣,為任何一個獲得任何獎項(不管是國際的還是地方的)的學生感到驕傲、自豪,因為不管比賽層次和級別多高,獲獎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也都是孩子們追求進步的表現!

        作為老師,我也指導過學生參加不同的設計比賽,也獲得過不少獎項,因為我沒有理由拒絕同學們追求進步的努力。因為作為院長或老師,我從未在我的公開演講中提起過,哪怕在給本科生的課件里,我也從未分享過,因為我很難為此感到驕傲:為什么我們提供的教育不能讓孩子們放心,一定需要通過國際比賽獲獎才能得到認可?


        【簡介】辛向陽,男,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2012-2016),卡耐基梅隆大學設計哲學博士,是目前很少數在美國獲得設計哲學博士、并首個回到中國內地的華人之一。有著跨多個學科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包括機械、建筑、平面設計、油畫、交互設計以及藝術史。辛向陽教授先后獲得卡耐基梅隆大學交互設計碩士研究生和設計哲學博士學位,提出了“交互設計五要素”和“行為邏輯”等交互設計領域的重要理論和方法,并在香港理工大學成功創辦了中國首個交互設計專業,共同策劃并作為大會主席或副主席參與組織了交互設計國際大會、中國交互設計體驗周、設計教育再設計等推動交互設計在中國發展的重要國際會議,近期正在組織策劃關注技術轉化和組織轉型趨勢的TTF(Trends of Transformation Forum)論壇。

        責任編輯:大同

        認可我的創作,就鼓勵一下吧

        0人打賞
        分享至:

        聯系客服

        故障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