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的專業性——用戶體驗認知與落地
前言
從事設計與交互設計工作已6年有余,一直以來、無論圈內圈外都會談到交互設計是什么?具體做什么?交互的價值是什么?交互設計的專業壁壘是什么?每每向別人解釋這些問題時,總沒有辦法很好的答案。如:
思考人的問題、塑造用戶行為、時間線上的體驗美學。(
感覺高大上有木有,但也可能被認為假大空!!!)
承接需求、分析業務規則、設計使用流程。(
會讓人覺得格局略窄?)
分析使用場景和用戶動機、發現隱藏需求或欲求,為其提供解決方案。(
好像搶了產品經理的飯碗!!!)
平衡商業需求和用戶需求,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案為企業提供更大價值。
(有點忽悠嫌疑,對吧!!!)
用戶調研、根據用戶群體的認知,設計符合用戶習慣的使用方式。
(來來來,解釋一下認知這個詞,噗~~~~)
為了解釋交互設計的專業能力和交互設計的價值,我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工作理解,從兩大方面,共四篇文章來回答我自己的疑問。
一、交互專業角度
交互設計的專業性——用戶體驗認知與落地
二、交互管理角度
交互團隊管理者--塑造團隊氛圍的能力
用戶體驗認知與落地
如何通過用戶體驗認知并推動其落地呢?我個人歸為6大點,如下:
1. 需求層次與用戶體驗解構
交互設計崗位是用戶體驗設計的重要角色。而用戶體驗是一個寬泛的詞,可以應用在各類產品、各類場景,不具有落地性和可執行性。如果要真正落地和被執行,首先要對用戶需求和體驗進行解構,個人粗略的解構為三個級別:
核心需求-------------目標達成與否------------------核心體驗(根本)
感知需求-------------視覺、觸覺、聽覺-------------感知體驗(強)
任務需求-------------任務流&操作流----------------過程體驗(相對弱)
面對不同產品,體驗的側重不同:
B端產品核心體驗是第一位的,如公司業務管理需要、公司盈利需要、控制成本需要等;核心在于公司內部需要,重點要滿足管理者、決策者。可以稱之為“客戶體驗”。
C端產品感知體驗要高于核心體驗,因為C端同質類產品太多且基于相似的核心需求,所以感知需求就更為重要,如快速打開、準確找到、美觀新穎、簡單直接等;
不同產品都會存在過程體驗,如任務流程,產品過程,對高級功能需求等,此類體驗基于產品本身動態變化,如強勢的B端產品(政府、醫院)過程體驗設計可以略弱,C端產品則需要精心設計過程體驗。
面對產品的不同階段,體驗的側重也不同:
產品導入期:重點滿足用戶的核心體驗,在過程中一切向達成用戶核心目標妥協;
產品成長期:核心需求被驗證,積極改進感知需求,強化感知體驗;
產品成熟期:打造品牌認知,感知體驗和核心體驗形成一個整體,形成品牌優勢;
LOFTER作為C端、成熟期、小而美的格調性產品,其需求可以分解為:
內容消費者核心需求:閱讀、收藏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快/慢) 內容創造者核心需求:記錄、創造自己興趣范圍內的內容并傳播;” 用戶使用的感知需求:美觀、自我格調;
根據其需求的關鍵詞,將用戶體驗解構,如下:
個性:滿足用戶自我的興趣需要; 準確:準確的遵從用戶興趣; 高效:快速的為用戶提供內容,并盡可能的節省用戶成本(時間和流量); 簡單:減低用戶認知負荷,簡單就是力量; 傳播:幫創作者傳播,獲得更多曝光; 美觀:具有高要求的視覺愉悅性; 創新:堅持創新,為用戶帶來更好體驗;
經過解構之后,產品的用戶體驗一目了然,根據解構后的準則進行針對性設計,如:隱形的收集用戶興趣、為其提供準確的內容、提升加載速度、打開即消費等,如此可以快捷的創造出相對出色的使用體驗。
2. 定義問題與識別需求,修正需求和組織最優方案;
首先交互設計崗位與產品經理的區別在于:
產品經理定義產品戰略,用戶群體,產品差異化競爭策略,落地于功能策略(包括優先級、取舍與克制)、商業推廣、品牌運營時機等組合方案。雖概覽全局、不乏謹慎細致、但鮮有克制;
交互設計定義用戶在產品(社區、工具、電商)內的生活方式、生活感受、把握體驗的節奏,落地于信息設計、情感設計、任務設計、工作流整合、架構設計、導航設計;雖細膩嚴謹、卻往往拘于一點或一線,略失全局;
其次交互設計師在接受項目時的思考過程:
交互設計承接需求后,會了解需求要解決的問題,會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會了解用戶的動機,分析用戶動幾下可能產生的行為,會根據用戶的認知能力和使用經驗,來設計合適的展現方案,設計合適的使用流程,會考慮理解難度和使用難度。所以交互的思考過程:
重新定義或理解要解決的問題(如拉新、維舊、優化改進、修復錯誤),識別問題是否存在,發現問題的關鍵點。
識別用戶需求強度 、理解問題在全局的價值,控制交互力度和節奏。
識別用戶群體的認知能力,如以往的經驗,學習成本、認知推斷等,以此來組織頁面元素。
識別用戶所需時機(問題發生時機),根據感知閥限和情感訴求,來在合適的時機提供解決方案。
交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分析,用邏輯推論和數據分析的方式來進行需求修正、指導方案設計、為產品提供最優解,最大程度的解決問題;
備注: 認知能力取決于消費者的學習、經驗、認知、記憶,屬于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 ; 認知閥限取決于消費者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 需求時機產生于用戶在域內生活的關鍵環節中,在關鍵環節中進行交互影響,容易形成更有節奏的用戶體驗。 以上將在把握用戶體驗節奏中闡述。
3. 數據收集與分析,用“相關關系”來取代“因果關系”
正如第2點描述,交互設計過程屬于前期的創造性階段;前期的用戶體驗解構、問題定義、用戶認知、需求時機等皆是因果關系下的理論邏輯推導;而因果關系只是邏輯上可行,但因果關系本身是一個悖論,并不具有說服力。(簡單理解因果關系如:“因為努力學習,所以成績好”)
如果要讓推導結果和方案設計更具有可行性和說服力,還需要通過數據呈現和數據證明的方式來在團隊內外進行說服。即:利用數據的相關關系來告知我們“是什么”。(簡單理解相關關系如:“火災嚴重情況和消防站派出的消防車數量有相關關系”)
所以交互設計會進行:
盡可能收集現有數據,避免小樣本下部分特征被放大而導致問題中心偏移。
觀察并呈現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利用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設計方案或判斷需求時機。
如“微信運動22:00左右通知一天運動步數,是基于22:00與用戶活躍的相關關系”; 亞馬遜商品詳情頁的相關商品推薦,是基于大數據下商品與商品之間的相關關系;
根據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推演數據預期并轉化為可被計算的商業價值,使交互方案更具有信服力,如:
LOFTER電商化過程中,跟進用戶操作路徑研究,預計流量提升100%,實際提升80%,訂單量提升50%; LOFTER注冊優化過程中,根據用戶調研和訪談,以及操作行為數據進行優化,使注冊轉化率提升5個點; LOFTER某一版本留存異常,經過數據分析定位相關因素并指導未來工作,使數據恢復正常。 (數據涉及產品機密,在此不方便展示)
4. 需求響應與分拆
在經歷了需求重新定義,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呈現和推演后,交互設計還有重要的一環即方案輸出,在此不介紹交互四策略中:“刪除、組織、隱藏、轉移”,而介紹執行過程中相應的思路:
針對老產品的優化是梳理、分拆改進的過程,重點在于收集數據并將數據基于用例(用例為用戶使用場景)進行呈現,根據用戶使用頻率和必要性將用例拆分為1、2、3等級別,按照級別進行順序輸出,優點在于:
可以明確輸出重心、避免工作量繁多或被輔助用例影響核心用例,從而導致用戶目標不到滿足以及用戶體驗策略出現執行偏差。
可以團隊內部分拆(按模塊分拆為不同設計師執行),分擔風險,保證輸出質量的同時保證輸出效率。
分拆執行但依然可以靈活上線(基于分拆上線或合并后上線),以此來分拆團隊整體壓力,控制各個環節的風險。
基于新產品輸出的思路大同小異,相對于老產品規劃的主次可見、用戶行為習慣都已經建立,新產品的難點在于:
信息架構設計中盡量突出核心競爭點并盡量減少輔助功能的影響,以此來突出產品核心。
小紅書的首頁是商品心得分享; 網易美學首頁是合輯; 云音樂是個性化推薦的歌單。
盡量沿用同類產品的任務流設計,繼承已有的用戶習慣,降低用戶的進入難度。
由交互衍生的功能要盡量克制,交互場景往往盡善盡美,其衍生功能很容易影響產品 方向的明晰 ,如評論回復可能衍生私信,私信對社區類產品卻是一種傷害,因為用戶會建立聯系后一起去微信;
創新性的交互形式,其操作線索要盡量明顯,如“搖一搖”,“Pinterest”等。
5. 輸出內容規范化與可閱讀性
所謂規范化可閱讀性是指個人、團隊內部的他人針對輸出標準保持一致,類似建立一種語言規范,在相同的語言規范下,團隊上下游的合作人員閱讀更快,理解更容易。
高度規范化,閱讀性強的交互文檔是交互設計師最基礎的部分,也是專業性的體現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輸出內容的完整與嚴謹性
文檔封面:項目概述,項目周期,項目參與者,項目階段,更新記錄等 問題定義:將上述的問題定義和需求理解,用書面的語言呈現給團隊,方便統一目標; 數據呈現:將收集到的數據結構化并標明預期呈現給團隊,提升工作意愿; layout呈現:將項目架構圖或業務流程圖整理,或拆分或聚合,讓團隊概覽整個項目;
統一站點地圖的結構展示:以信息架構的方式組織模塊,以任務流的串聯頁面;將頁面內過于復雜的模塊拆分為獨立模塊詳細描述;
輸出物進行頁面編號和統一命名標準,如結構為“ 01功能模塊 -A 頁面(工作流)名稱”;
統一頁面內部結構:
用頁面描述說明頁面信息,如:聊天-P1至P4-左右閱讀結構,作者:simaxi; 固定頁面坐標和間距:如坐標始于width=50;height=50;頁面間距=200px 固定結構,如APP 端統一左右結構,PC端統一上下結構或分拆單獨頁面。 用連接線進行操作指示,固定模式方便瀏覽,如往下游時行走與頁面上方,往上游行走于頁面下方。 統一標注方式:標明用例出入口,業務規則、界面規則等。
常用/獨立組件模塊化,復用或共同調用;如分享,評論,喜歡等將常用的、可獨立于任務流的組件模塊化,不但可以調高輸出效率還可以降低錯誤可能。
用最簡練的語言描述。如將文字轉化為公式,將形容詞等描述語刪除,如:
盡量使用“≥” “=” "≤"、命名方式=名稱+尺寸+顏色、排序方式=最近發布時間降序排列、小計=單價*數量+運費。
規范化可以粗略的分為交互輸出規范、交互規范(如toast,action sheet ,alert,tab,tips,分步數量、導航等使用標準等) 、UI規范,UI輸出規范、內容更新、郵件行文等規范等,此處不一一贅述。
6. 方案維護與跟進,拒絕被動
在完成了交互文檔的輸出后,會交付至整個縱向鏈條的團隊成員,即使最細致的交互設計師也會存在丟失、遺漏的情況。所以配合過程中的跟進極為重要,在此羅列幾種跟進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跟進過程中的方案補充不能改變或影響該方案在全局的位置;跟進過程往往是針對某一點的補充優化,由于比較具象往往出現過度設計,由于過于細節也經常出現隔靴搔癢。跟進過程的補充如果要恰到好處,需要結合問題定義,數據預期,產品交互體驗策略來綜合考慮。
跟進過程中的妥協,不能損失核心交互;跟進過程中另一常見的情況是技術方案的限制或者說時間成本下的技術限制,此時經常出現砍需求、特別是砍體驗需求,這類情況的妥協原則是:“所有體驗類需求中都可以區分核心、次要、輔助,刪減輔助類,次要的體驗類需求來完成核心的80分,也是不錯的選擇。
跟進過程中的修改,涉及目的更改的需求要慎重進行 根基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對目的的更改,也許是因為新的場景、用戶意愿、額外政策等,此類修改要重新進行問題定義,需求分析修正和數據整理。
跟進內容要及時整理進交互文檔,保證文檔正確性 無論是哪一種跟進修改,過程中的修改點都需要及時更新至文檔中(甚至說明原因)保證文檔的正確性,以方便團隊及時知曉情況、作出變化。
另外交互文檔還有歸檔備查的作用,所有產品的呈現都不能展現全部情況,交互文檔或者產品文檔的正確性歸檔對團隊的后續工作極為重要。
文/司馬西(簡書作者)
原文地址:http://www.jianshu.com/p/734c0a5e3abf
精選課程
共鳴設計——科學與審美的交匯,以Xiaomi SU7設計為例
李田原
小米汽車 設計總監
設計論文寫作:如何將實踐案例轉換為可發表的文本
2024產品設計專業系統化能力提升課程
2024體驗設計專業系統化能力提升課程
玩轉行為設計 高效提升產品業績(中文字幕)
Joris Groen
Buyerminds 聯合創始人,創意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