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喜歡獨處的設計師該如何發(fā)揮自身性格優(yōu)勢

        2017-12-07 14:29:13 閱讀 252417 本文來源:點融設計中心DDC
        分享至: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伙伴:他們喜歡獨自在某個不常有人經過的小隔間或小角落里,泡上一杯最愛的咖啡,專心得做著自己的工作。他們很少參加團隊組織的活動,偶爾因為一些外在壓力迫使他們必須參加時,也會在逗留一小段時間后盡早離開。哪怕有時他們甚至都不擅長或者不好意思找一個借口離開。

        參加公司年會時,他們往往難以對舞臺上那些燈光絢爛的表演產生任何興趣,并且會對周圍喧鬧以及震人發(fā)聵的音響感到難以承受。若不是看在最后抽獎的份上,他們可能早就離開了。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吧?或者你發(fā)現其實自己在某種程度上也有類似的經歷?比起社交活動或團隊建設,你更喜歡獨自一人穿著寬松而柔軟的衣服,靜靜地坐在溫暖的家里或某個角落,戴上一副可以暫時讓自己脫離于周圍環(huán)境的耳機,一邊享受自己最愛的那幾首音樂,一邊專心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們通常把這種表現歸為「內向性格」。 由于主流文化的關系,你很可能對「內向」這個詞產生些許抵觸。這就好比文革時期當提到“革命”時大家都會感到「亢奮」一樣。沒關系,讓我們暫時擱下這些情緒,之后我們會深入這個話題。

        從19世紀開始,隨著商業(yè)崛起,美國主流文化中最為推崇的品質便是「外向合群」。如今我們也生活在這樣的文化中,以至于「內向」似乎已經成為一個需要克服和避免的性格。做父母的會早早得把孩子送進托兒所和幼兒園,希望他們能夠盡早得開始和同齡人打交道,盡早得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有研究顯示即使是在美國這個以外向文化著稱的國家里,有近一半的美國人表示自己害羞。為了使自己扮演成一個「外向而積極」的人,他們通常會感到異于常人的「焦慮」和「緊張」。連美國都是這樣,那就更別說在像中國這樣的亞洲國家了。因為東方國家中內向者比例普遍比西方國家更高。


        究竟是什么使人們在性格上有如此不同的傾向呢?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Jerome Kagan持續(xù)在進行一項長期研究。他招攬了500名4個月大的嬰兒,并給這些嬰兒提供一些新鮮事物,比如聽錄音、氣球爆炸的聲音、用彩色的手機在眼前晃動、聞酒精棉簽的味道等。

        Kagan教授發(fā)現:

        20%的嬰兒在受到刺激后會嚎啕大哭、反應強烈

        40%的嬰兒依然保持安靜

        其余40%的嬰兒表現介于兩者之間

        在后續(xù)的長期跟蹤研究中,Kagan發(fā)現當年嚎啕大哭的嬰兒更可能發(fā)展成嚴肅、謹慎性格的人。而當年保持安靜的嬰兒更可能發(fā)展出外向而自信的性格。也就是說:高度應激群體更可能發(fā)展成內向型;低度應激群體更可能發(fā)展成外向型。


        換句話說,我們大腦中的杏仁核如果越是對環(huán)境敏感而高度應激,我們越可能傾向于內向。

        因此我們通常提到的「內向」和「外向」性格,在心理學家與腦科學家眼里,完全可以理解成某種對于外界刺激程度的偏好。一旦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選擇適合自身性格的環(huán)境:不會過度刺激,也不會喚起不足,不會感到焦慮,也不會感到無聊。

        20171207141340256.jpg

        《安靜》的作者Susan Cain將個人最舒適的刺激水平稱為“甜蜜點”。
        當外界刺激水平低于“甜蜜點”時,我們會感到無聊乏味;當外界刺激水平高于“甜蜜點”時,我們會感到焦慮不安。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內向者對外界刺激高度敏感,因此其“甜蜜點”會產生在較低的外界刺激水平上。這就是為什么通常內向者喜歡的事物,比如“安靜得看書”,對于外向者來說通常會感到無聊(喚起不足)。而反過來外向者偏愛的較強刺激的群體活動,會使內向者感到焦慮(喚起過度)。

        20171207141400163.jpg

        除了對外界刺激敏感之外,內向者通常還會有以下幾種特點:

        喜歡在一段時間專注做一件事情

        在獨處時傾向于為自己充電

        處理問題時,步調更緩慢而且更具有目的性

        往往是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

        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身邊事物的意義上

        比普通人更容易被某種特別善良的行為而感動


        需要注意的是:內向者可能有很強的社交能力,只是過不多久他們就開始希望能回到自己感到舒服的地方。他們寧愿把這些社交精力都拿出來與自己親密的朋友、同時和家人分享。他們是很好的傾聽者,開口前必三思,甚至經常會覺得他們筆頭上的功夫要遠遠好過口頭。他們討厭沖突。有的內向者會對簡短的對話感到恐懼,而對于深入的交談卻能收放自如。


        如果你是一名喜歡獨處、高度敏感的設計師,那么恭喜你。你很有可能在以下方面展現出自己的優(yōu)勢:

        對目標用戶有更細致入微的體察和感知

        傾向于仔細推敲設計方案的各處細節(jié),力求產出高質量的設計作品

        更容易使自己沉浸在設計思考的「心流」中

        善于整合他人的建議

        善于用傾聽的方式與他人溝通


        為了使自己能夠充分發(fā)揮內向性格的優(yōu)勢,首先我們可以在工作的時候找到適合自己的辦公的區(qū)域。高效率的辦公環(huán)境必須同時擁有開放與封閉區(qū)。 當我們在開放區(qū)完成必要的設計交流后,可以安排更多時間使自己處于相對封閉或安靜的環(huán)境,以便讓自己更快得進入專注的狀態(tài)。如果工作條件有限,可以為自己備上一副物理降噪耳機(辦公場景無需主動降噪耳機)。

        其次由于內向者本質上是對外界刺激高度敏感,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對設計中的細節(jié)鉆牛角尖,因為內向者更善于體察和權衡設計上微小的細節(jié)。但這也容易造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因此當自己發(fā)覺在某個設計細節(jié)中占用了過多的時間時,需要及時抽離并找自己親密的伙伴或負責人及時溝通。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作者Eriksson說過:「只有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投入到所謂的「刻意練習」中,當你刻意去練習的時候,你會發(fā)現那些知識或者人物是超出你能力所及的,因此,你要努力去提升你的表現,監(jiān)督你的進程,并且隨時做出修正。」

        Eriksson認為,刻意練習最好獨處有三個原因:
        1. 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他人可能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2. 有深度的動機需求,而這種需求往往是自我產生的
        3. 最重要的是,這其中包含著對你性格的極大挑戰(zhàn)。只有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直面讓你覺得挑戰(zhàn)的部分」


        心理學家Carl Gustav Jung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內向者和外向者」。我們都是偉大而復雜的個體。對于自我的探索將是我們需要耗費一生去思考和踐行的事情。當我們逐漸了解到自己更多的特點和優(yōu)勢時,我們才能真正意識到:

        我們生來獨特,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是畢生的修行,
        我們時間有限,迎合主流價值是愚蠢的浪費。


        本文轉自點融設計中心DDC(微信公眾號DR_DDC)

        作者:陶子良

        封面:Michael B. Myers Jr. 


        責任編輯:mr

        認可我的創(chuàng)作,就鼓勵一下吧

        0人打賞
        分享至:

        聯(lián)系客服

        故障反饋